俄本建造了一種巨型大炮,長逾8米,直徑約75厘米,可發射544公斤的炮彈到1英哩遠的地方。拜占庭人也有大炮,但它們細小得多,而且開炮時產生的後座力更會損壞自己的城墻。
俄本的大炮也有缺點,一是命中率極差,即使目標大如君士坦丁堡也未必命中,二是每次上彈需要3小時,三是炮彈極缺乏,而大炮在6星期后便因本身的后座力而倒塌。
穆罕默德計劃進攻狄奧多西城墻,那是一連串錯綜復雜的城墻及壕溝,保護君士坦丁堡唯一沒有被水面包圍的西面部份。
1453年,在那個決定命運的春季,拜占庭帝國依托的城墻從馬爾馬拉海延伸到金角灣,形成君士坦丁堡的西側邊界。
現在的拜占庭,只剩下城墻,這是它的唯一可依靠的力量了。
那個昔日版圖曾橫跨幾大洲的拜占庭,那個偉大而又美好的時代只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今天它留給拜占庭的遺產,僅僅是它的城墻而已,僅僅如此。
這座呈三角形的城市,在它的底部布置著三道防線;沿著馬爾馬位海和金角灣的岸邊是它的兩條斜邊,在這里,比較低矮的石頭圍墻始終非常堅固;而朝著大片開闊地的那一面,即所謂的狄奧多西城墻。
城墻已有千年的歷史,因于狄奧多西二世在位期間建造完成而被稱為狄奧多西城墻,但事實上413年建造完成時他依然年幼,真正主持建造的是當時的禁衛軍執政官安特米烏斯,在狄奧多西二世在位的最初六年作為他的監護人與東帝國的攝政。
不幸的是,僅僅三十四年后,447年,安特米烏斯主持建造的塔樓中至少有五十七座被劇烈的地震損毀——那時著名的匈人王阿提拉正在向君士坦丁堡進軍。
重建工程立即開始,并在僅僅兩個月之后完成,還增加了外墻與外壕。阿提拉在目睹這一切之后立即掉頭離開,接下來的許多個世紀之中,拜占庭帝國不計其數的敵人同樣步他的后塵離去。
這也不足為奇,畢竟在中世紀的攻城戰中,君士坦丁堡陸墻可謂牢不可破。任何攻城部隊都要先穿越六十英尺寬的壕溝,而且大部分的區域還有三十英尺深的水。
壕溝之后是一道低矮的垛墻,后面是大約三十英尺寬的坡道,而后便是七英尺厚近三十英尺高的外墻,上面總共有九十六座塔樓。外墻之后又是寬闊的坡道,而后就是主要的防御工事。
內側城墻的底部約十六英尺厚,總共四十英尺高。上面同樣有九十六座塔樓,和外城墻的塔樓交錯布置。這或許是中世紀建造的最復雜的防御工事。
不過拜占庭的壁壘被這種巨型大炮用閃電般的火舌緩慢地、不停滯地然而不可抗拒地蠶食著、咬碎著。
開始時,每天只能發六七次炮,即便如此,蘇丹卻每天總能聽到新的進展。每擊中一處,便塵土飛揚、碎石橫飛,這座石頭壁壘眼看著噼里啪啦地塌陷下去,一個又一個新的缺口不斷出現。
圍困在城里的人,到了夜里,就用那些越來越湊合的木柵欄和亞麻布團堵住這些被炸開的洞口。
他的軍隊在1453年4月2日復活節的星期一在城外扎營。多個星期以來,穆罕默德以巨型大炮攻擊城墻,但仍未能轟出缺口。
由于巨型大炮裝填彈藥極需時,拜占庭守軍能夠在每次炮轟后修補大部份的破壞。與此同時,穆罕默德的艦隊被拜占庭人放置的橫江鐵索阻攔,無法進入金角灣。
為了繞過鐵索,穆罕默德在金角灣北岸的加拉塔建造了一條陸上船槽,以涂上油脂的圓木建成,船只被拖過船槽,進入金角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