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古人常在**月份的時候夜觀天象,一般情況下發生流星雨的時間也是在這個時候。
流星顧名思義,就是流過過客的意思,被地球的引力所俘獲的天體,如果在墜落之前就被燃燒殆盡,這樣的天體被稱作流星。
還有另外一種天體能夠墜落地球上,這一整天體的名字就叫做隕石。
隕石有大有小,小的也就只有指甲蓋大小,至于大的,也許直徑可以達到地球的四分之一,最常見的大隕石一般直徑有幾公里或者幾十公里。
這樣的隕石墜落于地球上,首先巨大的動量與重力勢能會轉化為內能,還有一部分的能量會轉化為沖擊波。
這種沖擊波類似于核武器爆炸,由中心向四周迸發,往往會留下巨大的隕石坑,這一點也與核武器爆炸時留下的巨大彈坑相類似。
不過他們之間也有一點點區別,大型隕石撞擊地球是啊最主要還是體現在能量以及它的巨大動量上。
根據動量守恒原理,一個物體只要運動就會有動量,動量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可能突然消散。
所以可想而知,當小行星與地球相撞時,小行星與地球會瞬間粘在一起,這種碰撞叫做完全非彈性碰撞,最終的效果是導致地球與這一枚小星星速度保持一致。
其實地殼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孔隙,就好像是一個雞蛋,下面有一個又一個的通氣孔,密密麻麻的。
那些通氣孔可能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還有一些裂谷,或者是大洋中脊與海溝,活火山與大洋中脊無時不刻在向著外面流出熔巖。
而這樣的撞擊會激活地幔里面的巖漿流動,這就好比一塊裝滿了水的海綿。
只要用力輕輕一擠,馬上就有水溢出來,因此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首先是巨大的溫度讓周邊化為一片焦土。
有時這片土地還會出現玻璃狀的物體,其次是巨大的沖擊波。
巨大的沖擊波會導致海嘯,卷起碰撞所在地的塵埃土石,將其拋射于天空,然后再從天空中墜落砸擊地面,造成二次傷害。
最后嘛,全球范圍內火山爆發,到處都是流動的熔巖,融巖所經之處,只會成為一片火海,然后再變為一片堅硬而又冰冷的灰褐色巖石。
熔巖流過森林,那些參天巨樹將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一大堆燃燒后的灰燼,淌過湖泊,整個湖泊會因為巨大的熱量而蒸發,最后形成一塊巨型的湖泊狀的巖石。
公元紀年6500萬年前,一顆類似的小行星給當時“統治“地球的恐龍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一次小型隕石的墜落,一次月食,拜占庭帝國就此陷落,零丁洋附近一場大霧,讓文天祥的抗元大軍遭遇慘敗,文天祥自己也被蒙古鐵騎俘獲。
只留下了那一首過零丁洋,流傳于世,時代的選擇讓文天祥這一位忠臣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