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說來,這一次的演出,劉清山絲毫沒動用早已被世人皆知的高亢嗓音,更多的只是混雜進去苦澀和激動的錯雜情緒。
但這樣的演唱風格又不屬于聲情并茂,而是在用反復式的詠嘆調曲體來配合著金溪善的演唱。
特別是最后階段管弦樂大盛之后的每小節跟唱,都是在用相同的低音,借用了一點點歌劇里才會出現的宣敘調,以簡單的和聲,大眾化的格調,來烘托出女聲的亢音高唱。
這樣的配合方式像極了故事情節和角色的分配,金溪善就是那名敘誦者,在敘說情節;他則是個配合著劇情的背.景音樂,以低聲詠唱的方式,來襯托著女聲里的深沉遼闊,波瀾起伏,哀而不傷、內含力量。
所以說,造成現場片刻間失聲的原因,并不單純來自于作品本身,而是它的演繹方式。
而人們略顯怪異的最直接反映,更像是被很明顯的流行樂當中,突然出現的歌劇片段給驚到了。
造成這些的正是在管弦樂隊出現之后,原本的流行音樂的整體逼格忽然被驟然抬起、拉升,相當出人意料的打破了緣由流行因素的固有傳統。
這種富含新穎的音樂內涵,不僅使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似乎也在告訴未來的樂壇,這樣的演繹方式,或許會引領起音樂節的另一種新潮流。
如果說現場的普通觀眾們的反應,是由于親臨現場,欣賞到實屬難以想象的奇幻效果原因而導致,那么在場的二十幾位專業歌手就完全是目瞪口呆的震撼了。
尤其是一直被內地音樂界視為大師級人物的谷蕓,被心神震懾到的感覺尤為明顯。
因為她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學生和劉清山共同演繹出來的表演風格,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具有著完美地演繹了如今流行樂壇的過去與現在的表演形式,并在結尾部分徹底地實現了超越。
而歌曲的曲風游走于古典、爵士、中西流行之間,帶給觀眾整體而獨特的視聽感受,突破了傳統合唱的觀念與限制,融人聲演唱、和聲技巧、戲劇表現于一身。
或許剛才的表演,還缺乏了一點舞蹈走位及舞臺燈光混為一體的遙相輝映,實際音效品質也遠不如錄音棚效果,但已經算是室外演出中的絕佳之作了。
于是難得被現代流行音樂打動的她,此時也跟隨著身邊的一眾歌手那樣站起身來,向臺上的兩人報以最熱切的響應。
劉清山卻在人們群情激奮的時候揚了揚手,于聲勢越來越小后開口了:“感謝大家不辭辛苦的來參加金溪善的專輯簽售會,我看時間也差不多了,趕緊擺上桌子開始吧,不然今天的活動會拖延到天黑!”
他的異常冷靜,并非不在意之前臺下如沸騰的海洋,甚至在那一瞬間是心潮澎湃的,甚至比自己當初被人認可的那一刻還要亢奮。
但是,面對數萬人群,他更清楚接下來的簽售會更加辛苦,況且還要時刻留意著現場的秩序維護情況。
他不知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道會有多少人排隊購買,眼前的數萬人也并不是單純的個體,有很多是拖家帶口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