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寒國的綜藝節目大多采取的是無限循環的播出方式?跟亞洲、甚至歐美的年季、固期的流行方式不同?
僧多粥少是主因,生存環境過度狹小是現實,圈中利益不足分配,自然就需要無限制的增加藝人們的通告機會了。
進而油生的相互間競爭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所謂的“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怪相頻出之余,制作單位之間、藝人之間的處處使壞,設法打擊之類的讓人心生憎恨的惡性競爭也就勢必成普遍現象。
若是有一檔超然于國內圈里圈外,又會讓無數明星大佬趨之若鶩的大型國際性綜藝節目的出現,崔尚宇再是愚鈍,也會意識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就此一飛沖天的機會來了。
可不要小看了這只是一檔期數有限的綜藝類項目,圍繞著它產生的龐大商業利潤卻不容小覷。
他知道一旦采用了劉清山的節目策劃,就會必然走的是那種國際上通行的季播方式,每一年的期數有限,不足以養活龐大的藝人群體。
但事到極處必然反也是不爭的事實,任何精品或經典都只存在于不同尋常,無限制的以肥皂劇似的播出方式,終歸會淪為商業需求的犧牲品。
糟粕跟經典不可能共存,洗練之后的精華才是誕生精品的溫床,但這種被最大化精煉后的綜藝才會成就精品,肯為一檔品質、人脈俱佳的爆火節目買單的資金投入,才是那些粗制濫造的連篇累續類節目所沒有的市場標榜作用。
尤其是在得知了是檔選秀類綜藝之后,連一向自以為矜持不茍的樸智勇副社長,都耐不住心頭的狂喜了。
他心里很清楚,一旦MCC公司擁有了這檔節目,也就意味著擁有了娛樂圈的未來。
或許這種觀點有些過逾,但在老牌藝人的扎堆抱團,遲遲不肯舍下了飯碗,成就更多新人崛起的畸形寒國娛樂圈,掌握了話語權有擁有更多的后起之秀,與于是也就等同如擁有了終結青黃不接社會現象的足夠砝碼。
到時候MCC公司想要啟用誰,或者摒棄哪一位,就不會再需要看其他娛樂公司的臉色了。
雖然目前這檔節目造就出來的只是歌手,但歌而優則演是藝人發展的另一最主要途徑,藝人本身擁有的巨大流量才是各大資本方所追求的,而不是可隨時轉換的資質問題。
更不容忽視的一點則是節目本身的國際性,在越來越趨向純商業的娛樂業,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往往會成為同一框架、條件下出人制勝的發寶。
因為了解認識的知識范圍不同,聽眾或觀眾就會有新鮮感,人和人有距離,人們也就越發有神秘感、
若是通過這種方式請到了歐美的大牌人物走個場,所帶來的轟動性效應的背后,就是豐厚的利益攫取,跟硬生生的搶掠也差不多少。
于是乎,樸智勇瞅個機會與崔尚宇對視了一眼,就馬上找了個理由匆匆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