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陳藝迅把整首歌都熟練掌握后,打算真正開嗓演繹的時候,幾乎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端起酒杯坐在一旁觀看。
劉清山為他準備的歌就是浮夸,這個人本來就是原唱,表現的是小人物的無奈與嘶喊,用簡單的e,d,c三個和弦,68拍搖滾節奏,加上復古的鋼琴和聲,很有70年代英倫藝術搖滾的曲風。
因此伴奏一響,在場的幾個老外就眼前一亮,而且接下來陳藝迅的粵語演唱,并不影響他們對于旋律的理解。
這首歌的大部分,都是認真而平靜的方式,即使聽不懂歌詞,一樣會讓這些音樂人被唱到紅了眼。
因為浮夸初聽以為是瘋子,聽久了才知道,原來是鏡子,這是來自無數人心底真實的聲音,沒有經歷過真正的卑微,是唱不出這種渺小卻又不甘心的感覺。
而這里的任何一位老外歌手,無一例外都有類似的成長經歷,他們都能聽出來歌里有自己的經歷和味道,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在里面。
隨著副歌部分的來到,陳藝迅逐漸歇斯底里的嗓音,也將一首以悼念為主題的歌曲變成了一個不得志的小人物的嘶喊,諷刺著這個壓制人的社會。
劉清山也在同時開始用英文來詮釋歌詞,歌曲里的本意跟歌詞一旦結合,就把整個浮夸的意境真正營造出來了。
為俗事俗情崩潰過的俗人,才會產生對于浮夸的社會深刻理解,也只有用更加浮夸的態度才可以凸顯出自己,尋求認同感和實現自我價值,這就是那些老外歌手們此時的共同心聲。
不過這首歌也的的確確屬于極高難度,金溪善之前說的這首歌誰碰誰死還真不是夸張,首次演繹的陳藝迅不出意外的各處都在出現破音或是高音震撼力度不夠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車禍現場了。
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更彰顯出這首歌的品質,它是需要絕佳的唱功跟近乎極限的音域,再由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真正體現出來的靈魂共情神曲。
這是一種娓娓道來的心緒表達,逐步演化為了一個不得志的小人物的嘶喊的心緒征途,說不上旋律都悅耳動聽,但卻拒絕平庸,只想著把滿腔的哀傷、痛苦淋漓盡致的發泄出來。
在這一點上,剛好跟阿姆的硬核說唱有點類似,嚴格說來屬于小眾,卻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深刻,就像平地驚雷,給旁人一個意外,給世界一個意外,扮著高調,迎合著人們,以一種近乎病態的姿態來博得世人的注意。
所以盡管陳藝迅的演繹處處破綻,卻絕不影響整體的深度性和震撼感,尤其是貝寧頓,一直在紅著眼圈聽歌,一等歌曲唱完,就馬上幾步搶到了劉清山的身邊。
“不行,劉先生,你得幫林肯公園寫一首類似的歌,因為你的創作能力無與倫比”
劉清山似乎早料到對方會有此舉動,僅是微微一笑提醒他“我倒是認為你和林肯公園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沒有必要偏重于此類形式的情感宣泄方式,而是尋求一種曲風上的再突破”
貝寧頓明顯的愣住了“劉先生是說,我們需要改變一下演唱風格”
“不是改變,是去開發,去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