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飯時后,餐桌上只出現了兩個盤子,一個盛著面包,一個是沙拉玻璃盆。
他還以為這是人家家里正餐前的開
胃菜,所以僅吃了幾口就不再吃了,卻遲遲等不來其他正餐端上來。
好不容易等始終滔滔不絕的主人起身去別的房間了,他趁機詢問一同來的華國同學,正餐什么時候端上來。
那個比他高一屆的同鄉聞聽之后愣了片刻,便幾乎笑得快要鉆到桌子底下去了。
他隨后的解釋過后,說了這么一句當地同學請去家里做客,我都是填飽肚子再來,而且來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能有個地方安安靜靜的打游戲。
可見老美的飲食習慣有多原始,千萬別被電影里的情節帶偏了,什么西方人經常吃牛排,那是餐館里才能享用到的美食,普通家庭頂多在圣誕節的時候烤只火雞,炸點雞塊、薯條,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盤面包,一盆沙拉來解決溫飽的。
相比而言,德國反而要豐盛很多,因為他們大部分人并不拒絕豬肉,圍繞著豬肉就會出現很多種吃法。
整個歐美地區,唯一在飲食上更講究的只有法國,只因為大多數歐美地區都奉行快餐文化,講求效率,唯有法國的飲食種類豐富、制作精美,也肯吃一頓飯花上3個小時。
但法國能被稱之為美食大國,也僅僅是出于歐美人的認知,若讓地道的華國人在法國待一段時間,在飲食上同樣避免不了牢騷滿腹。
所以漢斯的話,幾乎就代表了很多來華外國人的共同心理,更主要的是,這里的土著不排外,樂意
接受新生事物。
當然還有不可換缺的一點,雪域給的薪酬很高,在這里能掙到好萊塢一線技術人員的錢。
不同于漢斯的善于津津樂道,弗雷德里克這個人似乎只對工作相關感興趣。
因而他跟劉清山的對話,往往三兩句之后就是在說科研項目的進程了“卡梅隆先生很滿意特效的研制進程,目前已經回國組建攝制團隊了,并且帶走了一部分的母帶,然后按照我們的設計來尋找更合適的演員。”
“哦我們的設計,不是按照他所的演員形象開展的”劉清山奇怪地問道。
“不是因為演員形象他感到不滿意了,而是我們幫他設計出來的納維人的語言他很滿意,為了力保影片里的每一幀都做到精益求精,無可挑剔,他打算回去把演員集中起來去參加野外培訓的同時,還要盡快掌握我們為他設計的這種語言,要求是既能讓所有演員感到發音簡單,又聽上去和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不相似。”
影片里納維人的語言,完全是劉清山根據原版電影里的原音克隆出來的,但卻是完全由語言學家杜撰出來的,而且整部片子里出現了多達約500個詞。
為此,劉清山讓小星單獨把相關畫面一一分切出來,然后再結合原版組合出來的字面讀音。
當初他的本意就是努力做到跟原版的最大限度的貼合,卻不想他的細心將導演卡梅隆深深地震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