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趕來慶祝的嘉賓們的座駕,進去后劉清山打眼一看,就基本了解了都是些什么人。
里面并沒有幾個大牌演員的身影。但多是些熟面孔,是那種會經常出現在電視機里,卻除了圈內人,普通觀眾很少能叫出名字來的演員。
或者說,如今大量出現的抗戰神劇,就會經常出現這些人的身影。他們大都是出身于類如紅星電影制片廠這樣的國營單位,沒有簽外面的演藝公司或者經紀人合同,但會經常參演一些老年代的片子。
也就是說,他們有單位里的工資可拿,獎金和外快的來源就來自各個劇組。
因而一旦哪里有新的劇組建立,他們就會從各處冒出來,看看有沒有適合自己的機會。
哪怕只是一個只有一兩句臺詞的角色,他們的大部分人也都會接,反正耗費不了多少時間,就能賺到幾百、上千塊錢。
也可以理解成,他們是依托著這個影視基地混跡的那撥人,但又遠比群演有資格和閱歷,并且跟很多著名藝人、導演都能或多或少地攀上點兒關系。
劉清山更愿意把他們看作是主流圈子里的異類,話劇團的不熱衷于團里的排戲,影視劇的配音只想著屏幕上出現自己,曲藝團的不再對繞口令產生興趣。
但你還不能說他們不務正業,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讓京都各個劇組之間的聯系緊密了很多,而且很好地彌補了群演的能力不足,可職業演員又不肯沾染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角色。
這類人里也有功成名就的,比如張涵隅,可人家跟馮導是過命的交情,跟在他身邊混得最差的時候也還是劇組里的劇務或美工。
當然這里面也有自身身家富裕,卻對演藝事業一往情深的主兒。這類人在興趣愛好方面就叫追求了,因為對劇組來說,他們在關鍵的時刻還能起到一部分資本方的意外驚喜。
他們當中也有范例,比如老戲骨李承汝,早在1991年,人家的外匯倉里就有約合華幣一個億的1300萬美金。
而且他的四合院緊挨著故宮,并且在這寸土寸金的西單,開了一間500平方米的鞋店,王府井有開架自選服裝商場,而且據說這類日進幾十萬的純利潤僅是他表面的生意。
就這樣一位早在20多年前就腰纏萬貫的人,在那個年代大多數導演和演員連夏利都負擔不起的時候,他就已經開著奔馳s600繞著京都滿大街混跡于各個劇組了。
所以,眼下的這幫子人里,同樣不缺乏這一種人,劉清山對待他們的態度就別提多客氣了。
因為他在做群演的三年,進出過的劇組不下數百個,幾乎每個劇組里都會有這樣的人物。
并且人家對于群演照樣一口一個兄弟的相當隨和,并不像某些小演員的眼高手低,呼來喝去的自以為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