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會不會對你們有些不利影響?”
貝爾眼前一亮,他在這行干了多年,有著豐富的與人交流的經驗,馬上從中聽出了些什么,那就是面前的這位傳說中的外星移民發怒了,似乎有了大開殺戒的決心。
聯想到這里,他不由得在心里打了一個哆嗦,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他不需要有過闖蕩江湖兇險的經歷,也能瞬間體會到其中的可怕和揪心感。
盡管劉青山已經把那種真氣的外施撤了去,貝爾依舊能從他淡不可聞的氣勢里感到了未知的殺氣。
而且他也能馬上聯想到,一旦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一次的采訪的確不太適合選擇一本正經的錄播方式,因為總好像隱隱約約有那么點雙方之間在聯手唱好戲的意思。
若是換到如今這樣的公眾場合,性質就馬上改變了,這種就像朋友間聚會一樣的場合,也把相關報道的隆重性降為了閑談似的評論方式,其效果也立刻失去了新聞類時事訪談的嚴肅性。
如此一來,擂臺上的不幸所帶來的社會轟動效應,就不會被人追根溯源的找到電視臺的頭上。
貝爾此時的心里好一陣顫栗,因為他直到此刻才算是真正見識到了劉青山的心思縝密之處。
至于劉青山為何敢當著這樣一位著名主持人透露出殺意,也是因為目前并不在攝像機的鏡頭之內。
而且他并不擔心面前的人會把他剛才的話泄露出去,這一次擂臺賽的產生,就因他遭受到的類似惡意抨擊,試想貝爾就算是有天大的膽量,也不敢讓有爭議性的流言出自他的嘴里。
其實劉青山對貝爾的感觀還是不錯的,這個人給外人的印象是嫉惡如仇,敢于同不平事務怒懟,不然不會有那么多時弊針砭的事跡發生。
因此在給出了足夠心理壓力后,他就表現出了待人真誠的一面:“至少到目前為止,你們NEC上上下下對我都很不錯,我也不能做些落井下石的齷齪事。而且近段時間以來,圍繞著我發生的竟是些普通人眼里的大事件,所以我也只能處處小心,盡量爭取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希望你能理解!”
貝爾即使再能言善辯,聽了這番話也只能給以信服:“劉先生今年才22歲吧?很慚愧,我以自己43歲的閱歷和心境,居然在你面前感到了一無是處,這是不是就是信徒對于自己信仰的自我鄙夷感?”
劉青山樂道:“你們西方人都是這樣直言不諱嗎?我可沒有你說的那樣偉大,更不敢跟崇高的信仰相提并論!”
“我們歐美人就是喜歡這樣的直來直去,在我看來粉絲的對等地位就如同信徒了,雖然偶像并沒有信仰那樣的浩大、宏壯,以及神圣不可侵犯,但還是具有一點類似性的。所以本質上的不同,并不代表無可替代性,這既是社會的現實,也是未來的潮流走向,我們都無力改變!”
貝爾的性格,似乎跟他的本職工作已經密不可分了,連隨便說出來的話里,都帶有濃濃的主觀性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