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
少了過渡!
這期間缺少了一種過渡!
直到這個時候,眾人才明白陳銘想要表達的意思!
四言詩是怎么發展成五言詩的?
眾人試著用陳銘的思路去思考,是越想越心驚,越想越覺得震撼!
這時候,陳銘又換了張教案,“如果,我們先假設在隋唐之前,還有一種詩詞體裁,我們用這種觀點去查閱詩詞發展史,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看看這些詩詞!”
大屏幕上,是陳銘整理出來的一些詩歌。
《長歌行》、《蜀道難》、《木蘭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一張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詩詞。
有這個世界的樂府詩,也有陳銘自己寫的一些,甚至還有一些是從《大唐》里摘錄出來的。
這些詩詞,無一例外,在體裁格式上,一模一樣,全部都是樂府詩!
傻了!
呆了!
階梯教室里,近乎五百多位相關的專家教授,此時一個個都瞪大眼睛看著大屏幕。
這一刻,就算有人想要站出來反駁,可也不知從何下手了!
陳銘的這套理論,不僅嚴密異常,而且還有著令人難以反駁的事實為依據!
如果說以前那些奇形怪狀的詩歌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可能是因為數量太少,或者是太過瑣碎,沒有人收集整理。
可現在,當這么多同樣體裁格式的詩歌放到一起,這種對原有認知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面對陳銘羅列出的這些詩歌,你還能說什么?
他們不是詩歌?
可歷史上真的有人寫過這樣的詩歌!
雖然少,但是真的有!
你說它們體裁怪異難登大雅?
以前眾人也是這么認為的,可現在呢?
你是覺得《孔雀東南飛》難登大雅,還是覺得《春江花月夜》不能入流?
陳銘拿出來的那幾首詩歌,哪一首不是傲視古今的存在?
“就算兩漢時期真的有一種遺失了體裁,可為什么要叫樂府詩?”
不知道是誰問出的這個問題,聲音不大,但卻清晰的傳遍了整個階梯教室。
陳銘也聽見了,所有人都閉氣凝神緊張的看著陳銘,等著陳教授給出個解釋。
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能夠正常思考了,已經沒有誰還能和陳銘抗衡了!
他們現在已經只能不斷的被動接受陳銘的洗腦了!
“為什么要叫樂府詩?”
“這個問題問得好,這也正是我最后想說的一個問題。”陳銘面色也很嚴肅,一字一句認真的說道:“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們,因為這種詩歌體裁最初是來源于樂府!”
“這也就是兩漢時期那個管理音樂的官署!”
“而且,這個叫法,并不是我創造出來的,很多典籍里都有過記載,只不過之前沒有人留意過!”
看著臺上一臉認真的陳銘,臺下眾人已經麻木了!
他們被一波又一波顛覆認知的信息給沖擊的麻木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