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一派晴朗風光。
張青峰立馬山道,見不遠處的山腳下建有幾間木頭房,一面小酒旗在房檐前迎風招展,便對素云道長道:“師叔,前面山腳下有酒家,我們去歇歇腳,喂喂馬。”
酒家坐落在山麓之下,正處在兩條山道的交匯處,木屋上描繪著鮮艷奪目的裝飾繪畫。
三人見有落腳休息之處,心中歡喜,催馬上前。素云道長道:“這是家彝族酒家,帶你們去見識見識!”
來到店前,只見酒家大門上掛著虎頭牌,屋頂上描繪著黑、紅、黃三色藏式條紋,房子外墻上畫著火焰和猛虎的圖案。
彝族崇虎故以虎為圖騰,意以避邪驅魔,保佑家運興達。
三人將馬交給店小二拴在馬廊喂養草料后,走進酒家,選了一個軒窗旁邊的位置坐下,點了飯菜。
一位彝族少女送上幾套彝族特制的茶杯碗筷。
少女高挑嫵媚,穿著鮮艷耀目的彝族服飾。
張青峰端起面前的彝式茶杯仔細端詳花色,笑著對林楓道:“這套餐具頗有特色,和我青城山茶具大大不同。彝式茶具鮮艷奔放,青城山茶具清雅秀美,兩者各有千秋,只是不知這種漆色是怎么做上去的?”
彝族少女一邊倒茶,一邊笑道:“小哥可聽說過彝族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髹飾技藝沒有?張青峰搖頭道:“聞所未聞,什么是髹飾技藝?”
彝族少女笑道:“髹飾技藝采用最原生態的土漆揉飾,由紅黃黑三原色組成,不但用于日常的生活用品之上,還廣泛用于彝族戰士的鎧甲和畢摩的法器之上,被統稱為—彝族漆器”。張青峰認真傾聽著,笑道:“多謝姑娘解說。”
林楓笑道:“張師弟說得有點意思,你說的恐怕不是茶具,恐怕說的是彝族姑娘和成都府姑娘的不同吧?”說完抬眼看了一眼正在給素云道長倒茶的彝族少女。
彝族少女聽到林楓的話,露出一排貝殼般潔白的皓齒,不看林楓,卻大大方方向張青峰展顏一笑,說道:“這位小哥評說茶具倒是有些意思。”。
張青峰聞言朝彝族少女望去,見她一笑之下儀態萬方,仿佛高山間一朵活力四射的杜鵑花,心下微微一動。
兩人目光相遇,少女轉動清澈似山泉的眼眸望向張青峰,也不說話,朝他點了點頭。
張青峰不敢逼識那少女的容顏,面上飄起一片紅暈,慌忙低頭喝茶。
林楓打趣道:“張師弟怎么臉紅起來了?莫非是見了姑娘害羞?”素云道長肅然道:“林楓,不得再取笑青峰師弟。”
張青峰面色有些尷尬,趕緊舉起茶杯猛喝了一口。那彝族少女看他喝完,又給他斟滿茶水,對他燦爛一笑。
坐在大廳中央的一位瘦高漢子拍起桌子來,斜著一對老鼠眼,醉眼朦朧地喊道:“小姑娘,快過來大爺給倒茶。”他面色通紅,敞開胸前的衣衫,露出平平的胸肌,一只腳踏在木凳上。
彝族少女回應道:“來啰,客官。”她的聲音清脆甜美,似山中黃鶯啼叫。
忽聽得店外山道上一陣馬蹄聲響,四人四騎在酒家門前停下來。不久,四人進了酒家門口,當先進來的是一位中年道士,身后跟一位中年道姑和兩名年輕的男女徒弟。
那名女弟子風華絕俗,面相清雅甜美,身穿一襲白衣,背負一口長穗古劍,飄飄然有出塵之態,令人見之難忘。
素云道長遠遠見幾人走來,站起身迎了上去。
中年道士一雙刀眼在店中一轉,笑著走到素云道長面前,打了一個稽首道:“直真見過道兄。”
素云道長回禮道:“直真道長,好久不見。原來白眉掌門這次是派你與華云師太前來匯合,請華云師太一起過來吃飯。前不久,我們被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