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做夢也沒想到,一群十六世紀的古人竟然能夠在三言兩語間構建出第一代原子論模型。
拋開量子力學,這樣的原子模型在經典體系下,已經足夠完美。
經過這場全民參與的大討論,整個民間都對“大道”產生了強烈的好奇。
大道終于不再是玄之又玄的東西,而是真真切切的在人們面前揭開了他神秘的面紗。
雖然面紗下的大道和眾人曾經想象的截然不同;沒有呼吸吐納,沒有金丹元神;但卻可以以凡人之軀操控陰陽,制造雷電。
在看到張龍象和周康祿合著,兵備道王錫爵親自做序的陰陽論一書刊印本后,蕭平就做下了最終決定。
“五天后于玄天道場開講大道!”
一切醞釀工作已經完成,是時候正式開始傳播科學了。
默默看了一眼放在身邊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經過幾個月的發酵,蕭平不僅徹底提起了百姓們對科學的興趣;更意外的將科學和玄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隨著越來越多京成里的聽道者抵達張家口;也將蕭平曾經提出的“天尊四問”廣泛傳播。
脫胎于牛頓力學的三個問題并不難回答;特別是在小胖子孫維仕意外泄露出引力這個概念后,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也就順理成章的得出來。
唯獨關于鐵皮船為何能浮在水上一事眾說紛紜。
要明白鐵皮船為什么能浮在水上,首先就應該搞清楚“浮”和“沉”之間的區別。
過去并非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中國人又不是弱智,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能夠想到的東西,中國人又不必希臘人笨。
一方面自然是因為儒教文明體系下對自然哲學的不重視;即便有人思考出了一些方向也湮沒在歷史長河里。
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方法論;魏晉時期的玄學過于追求完美,反而讓哲學體系變成了死水一潭。
區別玄學和科學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是否可證偽。
本質上,科學就從不是一種追求完美的思維方式。
蕭平的出現,帶給大明帝國最大的思想沖擊就是這種不完美的思維方式。
在過去,玄學將浮力現象簡單的解釋為材質問題;但現在看來這明顯是一種謬論。
因此,周康祿第一個開始思考,會不會是水本身就具備一個確切的支撐力量?因此,當物體向下的力量小于水本身的支撐力量時,就能浮在水上?
如此一來,他便需要搞清楚上升力量是怎么來的。
經過幾次和別人的辯論后,他猛然間他發現一個很客觀的問題,他找不到方法來量化兩種力量。
無法量化,他的推理就無法進行下去。
經過好幾天的思索,始終不的門徑的周康祿決定,在天尊講道時能夠請玄天道尊為自己解惑。
張龍象張道爺卻更加固執的認為,這應該和材質有關!
這源于最近一段時間他做的各種化學實驗;物體的性質并非一成不變,既然元素顆粒相互結合能夠表現出不同的性質,那么鐵皮船浮在水上這個問題會不會是鐵皮和水之間發生了某種反應?從而導致鐵皮船的表面物質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