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沒有軍餉一說,有人口就有兵源,有糧食就能夠養育更多人口,就能夠供給大軍長時間征戰。
人口增加不是一年兩年能夠見效的,那么便只有想辦法增加糧食產量。
劉宇不會什么雜交水稻,也不會改良什么麥種,畢竟他又不是學農學的,但他有一個大殺器‘穿牛鼻子’!
所謂耕種,耕種,先耕出土地才能種植。自古以來,雖然很早就學會用牛代替人力耕地,但牛脾性倔,以往用牛耕地,都需要一個人在牛后面掌犁,一個人在前面牽牛,浪費人力不說,牛還經常犯倔不聽指揮,總的來說,效率太低了。
說簡單一點,穿牛鼻子不僅可以節省一個人力,犁地的效率還增加至少一倍,以前兩個人一天時間能耕種一畝地,穿牛鼻子之后一減一增,就能耕種至少兩畝地。
劉宇治下一千一百多萬人口,可以想象穿牛鼻子以后每年能多耕種多少土地,多增加多少糧食產量。
為了讓政策能夠令人信服。
劉宇先是在長安城郊外,下令大司農領人先找十頭牛進行實驗,如果沒有出現傷亡率,或者傷亡率在接受的范圍內,才會下令統轄區內全面推廣。
看著面前已經被綁好四肢的十頭牛,大司農哭了:“大王,就算要實驗,先實驗一頭也行了,這一下子十頭,萬一……”
自古以來,牛就是禁殺的牲畜,私自殺牛,最高可判斬首!
哪怕黃巾之亂,諸侯混戰,也極少大量宰殺耕牛的,因此大漢雖然戰亂多年,不過耕牛仍舊能維持基本夠用的程度。當然了,這‘基本’夠用也有不少水分,牛依然還是極為珍貴的。
劉宇面無表情的道:“穿吧,我已令華佗神醫做好準備,不會讓一頭牛死的。”
反正只實驗一頭是萬萬不可能的,雖說牛的生命力強大,穿牛鼻子致牛死的機率很低,但萬一倒霉,碰到實驗的一頭剛好死了呢,豈非弄巧成拙?同時實驗十頭,才保險。
大司農雖然心痛,不過秦王發話了,他不能不聽。
最終,十頭牛之中九頭成功穿好了牛鼻子,只有一頭牛在穿牛鼻子的過程中,掙脫捆綁,并發狂。為避免有人傷亡,劉宇才下令士卒將這頭牛擊殺了。
對著被擊殺的牛的尸體,大司農和一干役卒都流淚了。
劉宇卻依舊面無表情,他清楚,面對新鮮的東西,在其中益處還沒有顯現出來的時候,人們總是很難接受的,但只要巨大的益處開始顯現出來,人們才會知道,開始的這點損失都是值得的。
接下來就是等待半個月,看看是否有牛因此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