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李解養家糊口的技能不少,除了制作竹制品之外,燒炭也成了一門技術,教給了旦,讓她主持建窯燒炭。這活兒老弱婦孺也能干,秋冬之后,就能大賺一筆。
“想要改變‘沙野’之人的身份,首先要讓大王看到我們的價值。”
李解看到旦和雕都是一臉不解的樣子,笑了笑,拿起一枚鏑,“價值,鏑就有價值,拿著鏑,我們就能買很多東西。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王,覺得‘白沙’是一塊好鏑。”
好鏑真好!
大王勾陳要是不這么說,李解豈不是就農婦山泉有點田了?
如果說太平日子,其實也沒關系,怎么過一輩子不是過。關鍵這年月,李村長幾次前往姑蘇城,別看熱熱鬧鬧太太平平的樣子,買菜的“城里人”都在興致勃勃地念叨著“大王討哪里”“大王伐哪里”“大王征哪里”……
打仗,是這年頭“城里人”的日常啊。
“城里人”也種地,但和種地比起來,“城里人”更喜歡打仗。
因為打仗之后,只要立功,土地只會越來越多。
現在姑蘇周圍的上等水田,早就被瓜分一空,再想要獲得土地,就只能去江北的邊境縣。
可那里有淮夷,怎么辦呢?干死他們。
干死了淮夷,土地就是他們的。
李村長估算了一下,整個姑蘇城周邊地區,總人口應該在三十五萬左右。發動國戰的話,光姑蘇地區,就能搞十來萬部隊。
僧多粥少,守衛姑蘇一共就六個師,一個師三千人,一萬八千人的編制,想要混進去是多么的困難。
更何況,競爭對手又不止姑蘇地區。
所以一旦大王又要征討哪個,踴躍參軍是常態,賄賂參軍是習慣……總之,當兵打仗容易死人不假,可機會多多好處多多。
只要你夠猛,金錢美人一大堆啊。
和打仗比起來,“沙野”之人的互毆,那算個啥?
戰爭是日常的年月,李解想要農婦山泉有點田,就是癡心妄想。所以,得壯大自己,這是不需要猶豫的事情。
只是現在想要壯大自己,造反是沒戲,那就只能進體制。
可哪怕吳王再怎么開明,宗法才是吳國的根本,不可能說因為李解一統“沙野”,就封個李解沙野君或者沙野子……說不定直接就出動一個師,讓李解不但做不成沙野子連沙耶子也做不成。
李解這幾個月摸了摸吳國的路數,尋思著將來開展業務吧,至少得混成吳國之民。現在這狀況,哪怕他想要做工頭,也不給這個機會啊。
所以,眼下李解的想法就是,先把“黑蛟沙”這個看上他老婆的癟三給干挺,讓大王勾陳也聽說一下他李解的名聲。完事兒之后呢,就表示咱們“沙野”之人,也是一顆紅心向大吳,將來吳王征兵,咱們“沙野”之人,也是想要盡一份力啊。
只不過,和李解這種狂霸酷拽不同,“白沙村”敢怒不敢言的村民們,都對于要和“黑蛟沙”干仗感到害怕。
然而跟討薪工人大戰幾百回合全部勝出的惡霸工頭,表示打群架也是講究科學和技術的!
這要是人多就穩贏,工人還用討薪?不是早就應該拿到血汗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