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晉國稱王,天下之變,始于彼時啊。”
宋國群臣議論紛紛,在嘈雜的環境中,也顧不上禮儀,有人感慨了這么一句,頓時引得眾人一時安靜。
吳楚兩國稱王,其實對中原諸侯來說,沒什么影響。
因為在中原諸侯們看來,這倆家伙就是“沐猴而冠”,國中無禮,君主無知。這也導致很多江淮小國,稱臣納貢吳楚兩國可以,甚至像蔡國這樣的國家,有些時期還會迫于壓力,不得不君主親自前往郢都或者姑蘇朝貢。
可稱臣納貢歸稱臣納貢,心中還是不服的,會分出彼此,也始終區分著吳楚兩個野蠻國家和中原的不同。
講白了就是口服心不服,也導致了吳楚兩國攻伐的時候,這些地區小國不斷地做兩面派,卻沒有鮮有國家成為兩國的鐵桿。
這也是為何楚國吳國治理疆土,一個選擇山頭林立到處封君,一個選擇大雜燴混合制強干弱枝。
楚國別的不敢說,城邑當過郢都的,比比皆是。
吳國更不用說了,離開姑蘇都是鄉下。管你什么太倉、延陵,不都是野外嗎?
所以說,這兩個國家即便稱王,內部的屁事兒也是茫茫多,根本難以全部消化干凈。
吳國吞下江北廣大地區不是十年二十年,時間悠久不說,還重點經營了幾個大型城邑、縣邑出來,但結果也就那樣。
但是,吳國換成晉國,卻是大不相同。
這個老牌霸主的小弟們,對晉國是心服口服的,因為晉國根正苗紅不說,祖上維持國際秩序,做了很多年的國際警察,最重要的一點,這個國際警察當年相對很公允。不但歷朝歷代的周天子都說好,大大小小的國家,也鮮有說不滿意的。
最重要的一點,晉國稱霸時,拯救過很多小國,從蠻夷戎狄手中。
香火情擺在那里,這是硬到不能再硬的資歷。
從貴族到平民到奴隸,對晉國的印象都不錯,他維持了秩序,創造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于是后來晉國進行吞并戰爭時,有些國家滅亡之后,甚至出現過百姓喜迎并入晉國的狀況。
而亡國之后的小國之君,晉國也沒有斬草除根,而是收入晉國體制,讓他們繼續發光發熱,有才能的做官,沒才能的就近國都做個寓公地主,一切都是相對不錯。
正是有了這樣的歷史淵源,所以當宋國君臣猜測晉國要稱王時,一個個臉色都是相當的難看。
一旦晉國稱王,那些迫于宋**事政治壓力的小國,搞不好就直接宣布并入晉國。這種情況不會多,但肯定會有那么一兩個。
那種鄉鎮級的小國家,只要愿意并入晉國,晉國君主稱王之際,高興歡迎還來不及呢,怎么可能拒絕?
甚至不出意外,砸錢也要豎立一兩個典型,搞樣板工程給天下人看。喏,跟著我大晉混,吃香喝辣美滋滋。
宋國君臣第一個想到的,不是什么曹國、戎國,而是戴國。
這個被連續羞辱很多年的國家,肯定是想要翻本的,宋國拿戴國當小弟,戴國也的確聽宋國的話,說打誰就打誰,該出兵出兵,該出錢出錢,從來沒說什么拒絕過的。
但是宋國君臣也不傻,國與國之間談感情,那也太低級了。
喚作他們是戴國,有機會一朝翻本,并入晉國然后包圍宋國,反正子橐蜚是肯定愿意這么干的。
祭祀又不會斷,祖宗的冷豬肉每年還是有的吃,說不定并入晉國之后,還能換上吳國“赤霞”入殮,在黃泉見了祖宗,更有面子也說不準呢。
一想到這里,子橐蜚臉色更是難看到了極點,這種局面太過惡劣,很多以前迫于壓力的小國,隨時可以用并入晉國作為威脅,來抗拒宋國的壓榨。
而宋國顯然也沒有那么強的實力一一打服,一個逼陽國都搞得這么焦頭爛額,那些個比逼陽國強得多的國家,怎么可能那么輕松搞定?
再說了,去年“逼陽之戰”結束之后,宋國還搞了賴賬行為,雖然一直拖著,可國際上的聲譽相當糟糕。
“如何破局?眾卿教我……如何破局?!”
子橐蜚原本就愁苦的那張臉,此刻更是扭曲成了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