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再三強調,楚國并不愿意跟吳國發生沖突,之前的“衡山之戰”,是柏舉斗氏擅自行動的緣故。
至于之前李解三戰三捷攻克三處楚國江淮邊邑,卻是絕口不提。
這里面的水……有點深。
“楚國太后,當真奇人也。”
在“天下棋盤”前,有老大夫這般感慨著,不感慨不行啊,別國剪除權臣,那叫一個痛苦艱難。
偏偏楚國這么順利的嗎?
甚至可以這么說,在楚國太后最需要幫助,然而娘家晉國一點卵用都沒有的時候,結果冒出來一個吳國野人,一路橫掃,打得各方牛鬼蛇神哭爹喊娘,最終連楚國權臣之家都給削了。
可見,歷史進程也是很重要的。
如今楚國太后掌控的楚國時局,其實要比先王在位時好得多,出賣一個柏舉斗氏,損失大別山以北的地盤,但是卻鞏固了自身的權力,同時還加強了楚國的中央權威。
收益和損失,實在是很難說得清。
楚國邊邑的強盛,對楚國來說的確有好處,但那是擴張期,遭受吳國的屢次打擊之后,不但沒有增加楚國中央的稅賦收入,反而成了一種負擔,不要維持軍事存在,還要承擔存在的壓力。
現在,渾身輕松,猶如多年便秘得以治愈!
“諸君以為楚國當此局勢,會如何行事?”
“吾聞郢都謁者,攜柏舉一萬二千丁口,已過西關。”
“……”
有人頓時不屑起來,如何行事?行事個屁。
換成他們是楚國太后,這時候也要先安內,不抓緊時間鞏固中央權威,難道等斗氏恢復過來反撲?這不是鬧嘛。
而楚國太后果然也沒有讓人失望,她殺了斗氏“武斗派”的領袖斗師,自然是跟柏舉斗氏成了死敵,哪怕嘴上不說,心里肯定是這么想的。
君臣猜忌,結果是注定的。
為了防備將來,楚國太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柏舉斗氏給賣了,一萬兩千丁口,差不多就是柏舉斗氏的精華所在。
直接清空,打包賠給李解,至于李解怎么處置,關她一個女人什么事兒?
就是帶帶兒子,順便管一下楚國大政,總不能什么事情都找她一個女人吧。
她又不是楚國國君!
“如此,李解必定缺糧!”
“鄭、蔡結盟,號稱二十萬之眾,李解縱使驍勇善戰,麾下兵卒,亦是久戰疲敝之師,未必能應對啊。”
“聞李解已在新蔡之輩開溝挖渠。”
“……”
“……”
一時間,眾人頓時覺得這畫風相當的熟悉。
開溝挖渠,這是上癮了是怎么地?這年頭打仗之前先挖掘點東西的,貌似就李解這么個吳國野人。
“效仿逼陽之戰故智?”
“不無可能!”
“今時李解之危局,不比逼陽國。”
有人看著輿圖,很是鄭重道,“此時李解,乃是孤軍在外,淮上之民,非吳人、傅人,必不能誠心相助,此謂無立足之根基。”
在洛邑公卿士族在“天下棋盤”前高談闊論的時候,李專員向新蔡全體勞工,發布了一條公告:凡出工出力滿月者,可得上當白沙麻布一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