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
實際上斗皇開口之前,已經有不少幕僚心中打好了腹稿,正要建議斗皇,到時候只要漢子國跟齊國聯軍干上了,他們就遙相呼應,夾攻漢國。
可現在,話都到嗓子眼兒了,又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他們想不通,可即便想不通,也不敢多言。
等使者、謁者離開之后,終于有耿直的幕僚上前道:“夫子。”
“可是心中不忿,怨老夫不同齊國夾攻漢國?”
楚國令尹斗皇并沒有生氣憤怒的樣子,看著左右幕僚,嘆了口氣,然后鄭重地解釋道,“諸君所想,老夫何嘗不知。只是,諸君再細細思量,齊國強且富,又有中原諸國相助,自是聲勢浩大。不過……”
斗皇頓了頓,提醒眾人:“當年傅城如何,諸君有族人從濟泗回轉,當知曉傅城之大,不輸郢都也。”
此言一出,廳堂中的令尹幕僚們,都是猛然驚醒一樣,這才想起來,此時那鬼地方,可不是什么逼陽國,而是吳國傅城。
傅城的規模,早就不是原先的逼陽國都邑,而是一個修了“三環”的國際大都市,而且還是南北方的貿易中心。
吳越齊魯的大宗貨物,都在這里進行匯集,然后運往南北東西。
原因很簡單,這里的水路網已經非常的發達,加上這兩年邗溝重新修葺,運力大大提升,僅憑這一點,領教過李解舟船部隊威力的楚國人,心中是有逼數的。
齊國人的后勤優勢,最多就是在魯國以北,一旦過了魯南,稍微迫近泗水中下游,形勢瞬間逆轉。
當年宋國都沒有翻轉,齊國憑什么就行?
齊國固然比宋國大,可齊國的武裝部隊,這幾年打的都是啥?
不是北狄余孽,就是東萊菜雞。
這種戰爭強度和技術手段,怎么去應付傅城的大部隊?
就算跟魯國干兩場先重新適應一下,但這時候是春季,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上尹所言……極是。”
有人明白過來之后,也是后怕,“魯國只要撐到傅城援助,剩下的,不過是以待天時。”
之所以說以待天時,純粹就是春天熬過去之后,漢子國的大部隊,就能隨意地調動。
而且調動的規模、力度,都會超出想象。
天氣只要轉暖,齊國聯軍拿頭跟漢軍互毆?
“傅城援助,未必需要傅城駐軍,只消傅城糧秣支持,魯**民知曉外有強援,必能堅定軍心!”
“那……我大楚便視而不見?”
有人很是不甘心,畢竟,一河之隔,就在郢都對面的渚宮,他們的大王,還在那里住著啊。
“自是不能視而不見,只是,不可遙相呼應,親自出兵。”
“又當如何?”
“漢解不在漢東,必有人不服漢國鎮壓,可再遣糧秣,以助反叛之輩。”
大規模的對抗是不敢的,但煽動一下叛亂,還是可以的搞的。
不敢要搞,還得搞得激烈一點。
斗皇想過了,楚國主動招惹李解,那是自尋死路,但是漢東反叛勢力,尤其是那些還終于楚國的隱匿士人,完全可以利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