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是前世和后世里頭,大多數的喜劇迷其實雖然喜歡搞笑的小品,但是也不代表大家是討厭喜頭悲尾和喜劇、悲劇混雜的。
甚至其實從對于觀眾的共情來說,一個帶有一些悲劇和煽情的結尾,是要比大多數中等偏上的純喜劇更讓人映像深刻的。
整場的喜劇節目,別管是小品還是相聲,為什么要講究節奏,要講究包袱的密度和強度。
就是因為觀眾的笑點是有波動的,從起點來講,比如滿分一百,一段節目開始可能一兩個五六十分的小包袱,或者演員耍個寶大家都會會心一笑的,因為觀眾對于一個新的節目都是有所期待的,此時的精神最集中,笑點最好找。
而過了開頭,如果到了中間喜劇演員還想讓觀眾們笑,那么就只能在推進故事的時候加入更多五六十分的小包袱和七十、八十分的大包袱。
這就是觀眾笑的情緒波動規律,一個大包袱抖出來以后,觀眾的反應當然是大笑,或者持續三秒,或者持續五秒,隨之而來的就是進入仿佛是手藝活之后的賢者時間,一切的笑果重新歸零。
然后緊接著就需要喜劇演員再重頭開始鋪墊、小包袱、更好的大包袱、一直到最后的最終高潮點。
如果是一個整段全部都是喜劇的高質量小品、相聲,那么開口你拿出五六十分的小包袱,中間拿出來七八十分的大包袱,最后高潮讓全場觀眾滿堂彩,你可能就得拿出來九十分以上堪稱完美的包袱。
說的似乎是很簡單的樣子,但是做起來卻是格外的艱難,往上倒一倒能夠讓人全程笑的,也就是朱佩斯、陳時茂、趙文蓉、黑土大叔、單口大王劉寶瑞、侯寶霖、馬集等等喜劇大師幾個經典作品而已,普通的作品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這也是為什么像一些全程喜劇的小品,又或者一部分的相聲,到了一開始,到了中間大家笑的很開心,感覺很有意思,結果到了相聲最后的一個底,可能就是一個沒那么出彩的包袱,甚至有的觀眾都還沒怎么笑呢就結束鞠躬下臺了。
這就是因為大部分的相聲演員,僅僅是能保證前半段的包袱笑果,把這個氣氛炒到頂點。
然而到了最后的結局,因為劇本的原因,或者因為功力的原因,沒辦法層層遞進拿出比之前更完美的包袱了,那最后就只能一下子松了氣,給觀眾留下來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而喜頭悲尾不一樣,人家前半段也是按照喜劇的流程走,包袱從五六十分,到七十分,到八十分,一直到最后快結局了,人家拿不出九十分以上的高潮沒關系,他不喜劇了,他直接切換成一個煽情的結局。
誒!這一下子就省去了因為自己實力不濟,可能會出現虎頭蛇尾的情況了,甚至還因為有反轉,有煽情更容易讓觀眾記住,更容易讓觀眾記憶深刻。
所以說喜頭悲尾,其實上算是好喜劇節目道路上的一種捷徑,一種套路。
而現實不管是什么行業都是這樣的,既然說這個行業里邊有人找到了一個要求更低,就能做出好節目作品的套路和捷徑,那么大家自然是爭相去模仿,爭相去這么做。
所以說,其實不少喜劇迷一開始看一些喜頭悲尾的小品其實是感官不錯的,只不過是后來這樣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一直到最后看小品全都是這樣的了,這才慢慢的開始審美疲勞吐槽,現在的小品全部是喜頭悲尾,全部是喜頭悲尾,你們就不能演兩個讓觀眾全場笑的好節目嗎?
其實這個可能還真的不是他們不愿意去演,不想去演,誰都愿意演觀眾喜歡的節目,他們也不是傻子,專門和觀眾對著干。
但是沒辦法,因為他們的實力就到這一步,確實是沒辦法做出來,讓觀眾全場都能哈哈大笑的好節目。
所以即使知道觀眾要罵,他們還是會延誤這種風格,因為可能他們頭鐵,真的來一個全程追求喜劇虎頭蛇尾結局尷尬的節目,可能最后被觀眾們罵的比現在還得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