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撇下了他的五百騎兵,然后帶著四匹副馬一路換乘,狂奔四個小時后到達定遠,在這里他沒有遇到從滁州北上增援臨淮關的黃得功部下,很顯然后者的速度有點拖沓了,但他沒想到卻遇上了從臨淮關潰敗而來的馬士英。
“倒戈?”
楊慶驚愕地說。
“忠勇伯,你應該說叛變!”
馬士英一臉憂傷地糾正他的說法。
他和盧九德沒能阻擋住劉良佐的不戰而逃,只好帶著督標幾千人倉皇逃到臨淮關,與臨淮守將牟文綬準備固守,袁宗第奪取鳳陽后要么南下合肥要么東出臨淮抄高杰的后路,只要他們能守住臨淮關,阻擋住袁宗第,那么整個戰局還不至于崩潰,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還沒等袁宗第兵臨臨淮關,關上守軍就倒戈了。
話說楊慶的劇本完美,但他卻高估了明軍將領的節操,同時也高估了明軍士兵對崇禎的忠心。
很顯然他們更喜歡開門迎闖王。
實際上有之前劉良佐所部近萬人投降袁宗第的例子,楊慶應該想到臨淮關那些本地窮得叮當響的衛所兵,對于保衛大明不會有太大興趣,尤其是這里面對淮河前線,對于北方的消息知道得比較清楚,李自成打土豪抄士紳家,然后給貧民免糧,而那些舊衛所軍戶直接取消軍籍賜官田變自耕農的好消息,早就已經通過那些商人傳到淮南……
和這些相比皇上算個屁啊!
“這真是個憂傷的故事!”
楊慶感慨道。
話說此刻的他恍惚間有一種仿佛穿越了三百年,變成另外一群人的感覺,站在這個對他們來說同樣憂傷的地方……
這真是一個憂傷的故事。
好在這沒脫離他的劇本。
否則他還得想辦法怎么讓高杰棄城而逃,畢竟高杰不逃跑的話,高一功就沒法南下了,話說前者的表現也超出了楊慶的劇本,他居然堅守盱眙這也未免太毀三觀了,但他雖然向崇禎展示了忠心,卻搞得大家都很麻煩,楊慶還正愁著怎么才能讓這場戲能夠按照自己的劇本演下去呢!
現在不用這么麻煩了!
這臨淮關一開高杰絕對得跑路,他要是再不跑路就變成困守孤城了,雖然高杰居然沒不戰而逃,這已經算是他的節操出乎楊慶預料了,但他也絕對不可能出乎楊慶預料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他要是在高一功和袁宗第合圍下還能死守盱眙那他就得名垂千古了,反正高杰的節操是不會夸張到如此地步的。
既然臨淮關已失,楊慶也就沒興趣再去了,他和馬士英還有盧九德,再加上牟文綬帶著五千殘兵敗將在定遠暫做修整,很快和黃得功部下的馬得功及田雄二將會合。這兩個原本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家伙,在沒有黃得功親自督促的情況下明顯沒什么戰斗的勇氣,從滁州到定遠他們居然走了整整三天,好在楊慶目前就需要這樣的節奏。
然后他們又面臨兩個選擇。
一是反攻臨淮關以牽制袁宗第,二是直奔盱眙增援高杰……
好吧,他們選第三條。
還沒等他們在定遠喝著酒聽著曲,舒舒服服地決定好是選一還是選二,高杰就給了他們第三個選擇,話說高杰的節操終究還是沒有超出楊慶的預料,在得知袁宗第攻破臨淮關后他毫不猶豫地棄盱眙逃跑。這樣一來楊慶唯一的選擇就是退回滁州,避免高一功的大軍飲馬長江,而黃得功雖然迅速解決了劉良佐部下的聽話問題,并且帶著他們英勇地北上準備反攻鳳陽,但還沒等到達鳳陽,就得到了崇禎明顯很有光頭佬風格的圣旨調令。
立刻趕回滁州。
鳳陽已經不重要了,別讓高一功的大軍飲馬長江才是最重要。
可憐黃得功只好一臉幽怨地掉頭回滁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