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是逍遙快活。
但楊慶逍遙快活的基礎是江浙一年兩熟甚至部分三熟,每畝上田可達五六石年產量的基礎上的,他的平均畝產是北方的最少三倍,頂級水田甚至一年可收七八石。
這才是他在南方逍遙快活的基礎。
而盡管北直隸人口銳減,使得人均耕地數量大幅增加,但別忘了多爾袞還帶來一堆不事生產干吃飯的。
那些鐵桿莊稼們,那些蒙古盟友們,龐大的官員隊伍,那些奴仆,這些全都得靠刮北直隸剩下最多一千萬老百姓來養活。后者受不了就要造他的反,然后造反者又繼續拉低糧食的產量,還有逃亡的,這些逃戶同樣拋棄土地造成糧食繼續減產。這種惡性循環就是以前崇禎所經歷的,而現在換成多爾袞來受這煎熬,但崇禎好歹還有條運河,好歹還有南方漕運來養活北京城的達官顯貴。
多爾袞可沒人以每年定額四百萬石給他向北方輸血。
他真養不活自己的人。
至于原本歷史為什么他沒遇到這種糧食不足的問題?
這個很簡單,因為緊接著清軍就南下血洗江南了,而在血洗江南的過程中,從尸山血海中掠奪的糧食就夠用來穩定北方,但這時候他去哪兒掠奪?向西不敢惹李自成,向南楊慶不揍他就燒高香了,哪怕屈辱地拿錢買都沒法買,北洋水師始終維持對長山列島這條線的封鎖,別說糧食,什么船敢在這條線被明軍戰艦遇上都是打沉。
只有海州到膠州的這條走私線是他的一線生機。
而且還是在楊慶默許下。
楊慶想掐斷很容易,他只是吊著多爾袞一口氣,讓這家伙半死不活還有點希望,避免其破罐子破摔,就像當初在朝鮮的時候一樣拿人當糧食而已。每年通過膠州給他輸個百多萬石糧食,反正有銀子可賺,話說多爾袞手中還是有些銀子的,不要小看一百萬石,雖然和理論上數十億公斤的產量相比不算多,但糧食安全在安全線外和線內是質的區別。
有這一百萬石就能維持。
沒有這一百萬石就必須從百姓身上加重搜刮,然后導致大規模反抗從而使糧食缺口擴大到一千萬,再導致更大規模反抗繼續擴大缺口最終形成崩塌效應,路易十六帝國崩潰是怎么開始的?不就僅僅是面包漲價嗎?糧食安全就是這樣,能維持和全面崩潰之間往往就是最后一塊支撐的磚頭。
另外多爾袞還能從蒙古草原弄些牲畜補充,甚至八旗精兵自己都能屯田。
多爾袞的確已經這么干了。
現在八旗除了蒙古和滿洲,剩下的漢軍,朝鮮,神軍,統統都得自己屯田解決部分糧食。
要不他還能怎樣?
他是要做圣主明君的人,怎么可能對士紳收稅?他要對士紳收稅的話和楊慶有什么區別,這樣他不讓士兵屯田還有別的辦法嗎?至于八旗蒙古則把宣大等地完全變牧場,反正那里也種不出多少糧食。之前這種狀態的確可以維持,雖然北京米價高到二兩一石,但也不算太高,明末時候北方米價二兩不算離譜。宣大及遼東七八兩的時候都有,崇禎十年時候大同米價普遍四兩,說到底只要沒有大規模戰爭,僅僅局部的造反,不會把糧價推到令人發指的高度,而這時候三方停戰都快兩年了。
農業生產還是有很大程度的恢復。
但現在完了。
楊慶這個混蛋和東林群賢之間快快樂樂地游戲,卻無意中毀了多爾袞那脆弱的糧食供應。
南邊糧食全不舍得賣余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