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人命的話,豈不是要逼得呂府丞狗急跳墻?
大家都是辛辛苦苦科舉考出來的,誰沒有幾個至親好友,誰沒有幾個座師同年?
大明雖然沒有前宋那樣不殺士大夫的鐵律,但官場上一樣有不為己甚的潛規則。
畢竟,始作俑者其無后乎。明面上:大家都是讀書人出身,十年寒窗,科舉做官不容易。再大的仇,讓對方罷官還鄉也就是了。
暗地里,大家誰有能真正干凈的了?
誰敢捅破,誰就是與整個大明官場士林為敵。
哪怕,海瑞這樣生猛的存在,不也一樣只是言之泛泛地稱吏治**,而不敢自覺道明嗎?
所以,絕沒有人敢打破大家這種所謂“君子之爭”的潛規矩的。
這事情若是讓士林知道了,無論是李知府還是王御史都逃不過公報私仇,殘害同僚的名聲,從而被士林唾棄。
那樣,他們可就是真的完了。
反而大方地方呂府丞一馬,不但能得一個心胸寬大,以德報怨的好名聲,也能暗地里收得一大筆賄賂,補償。
嗯!就在呂府丞被抓的當天,呂家便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
無論是知府衙門,還是監察御史李大人那里,都已經打點了不少了。
李知府之所以將案卷突然做的如此嚴重,不也是收下了一大筆銀子之后,故意如此的嗎?
一來討好監察御史大人故意寫得嚴重些,好讓對方消消氣,二來可以探聽一下心意。因為受害人是監察御史,如何處置,也不能是李大人自己決定的。
寫得再嚴重也是沒用的。
哪怕監察御史大人不愿意放過呂府丞,那么這個案卷也是不行的。
因為后患太大。
一來二去,對于李大人這種官場老手來說,可以活動的余地就大多了。
也能順便拖延一下,幫呂家爭取一下活動的時間。
若是監察御史愿意放過呂府丞,李大人自然就可以順水推舟,既不得罪御史大人,也不負呂家請托了。
所以說“錢能通神”,還真不假啊!
原以為一件很大的案子,就在呂家的銀子,李大人所謂“同僚之誼”的周旋之下,很快就有了定案。
大家還是私了得好!
呂家自然是賠了一大筆銀子,幾乎是連著延安府內的宅子,田土一起,或者改了李姓,或者更了劉姓。
而凡是的罪過劉公子的幾個呂家護院家丁,連同老管家一起,都被匆匆地埋進了亂葬崗。
不是呂家自己心狠,而是形勢比人強,呂家要求存,也不得不如此了。
至于呂大人的府丞,自然是做不成了,一出監牢就立刻就主動給朝廷上了被奏章,主動稱病請辭,回轉家鄉。
像他這樣的佐貳官,大明成百上千個,幾乎都是一辭一個準的。
有的是人候缺呢!吏部忙得很,順手就批了,哪會有半點留難?
原本偌大的風波,便如此神奇銷聲匿跡了。
呂家離開了延安府,王家那位小姑娘最大的隱患便如此不了了之。
但那關于十萬兩銀子的傳奇,卻被很多有心人記在了心里。
財帛動人心啊!
如論延安知府衙門如何三令五申,都擋不住一眾衙役們的求財之心的。
衙役們也難得地主動了起來,開始到處追查,一時間鬧得雞飛狗跳,卻無不鎩羽而歸,倒是城中富戶以及那些城狐社鼠們就免不了要被騷擾一番,然后破些財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被壓在了延安知府衙門的案子,便成了一件相當傳奇的懸案。
然后口口相傳一下,在民間一個驚世大騙就這么神奇俠盜誕生了。
當然,這些后續周易是不知道的,那時候,他早已不在延安府了,哪里會有心理會這些?
恨坑了那位呂大人一把的周易,此時也騎著毛驢,回到了李家村中,繼續著自己默默無聞地私塾先生地生涯。
看起來平平常常,不過教書先生去了一趟遠門罷了。
誰會想到這位教書先生會是一個“江洋大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