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驕陽似火,南陽城已然被圍攻了好幾個月了。
說實在的,在古代要攻克一座擁有城墻的城池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那是需要無數人命來填。
拜南陽更靠近南邊的福,流寇幾次進入河南,南陽都逃過了一劫。
沒有經過大的兵災,就證明元氣還在。
這個元氣既是指人口,也是指糧食跟財富。
南陽城成不大不小也算是一座府城了。城里士紳富商不少。面對城外流寇不斷地攜裹百姓日夜攻城,面對著生死存亡,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員士紳們都盡力了。
也算難能可貴了。
畢竟,一旦流寇破城,城里誰都逃不了屠城之禍的。
只是到了如今,再難能可貴也到了強弩之末了。
反倒是外面圍城的流寇,不但沒有消減退卻的一絲,反而愈加壯大了。
無他,城墻之下戰死的都是攜裹而來的百姓而已。
這些攜裹而來的百姓,流寇謂之“饑兵”,算是流寇隊伍里最底層的存在。
流寇每一到一地,都會先搶光糧食,燒光房屋,而剩下的百姓也就不從賊也得從賊了。
剛開始加入的百姓,無疑是毫無戰斗力的,而且思想上也不夠“忠誠”。
流寇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去做炮灰,去用他們的人命消耗官軍的彈藥體力,亦或者去填平城池下的壕溝城河。幾場戰斗下來,攜裹來的百姓自然十不存一,但剩下的無疑都已經見了血,殺過人,生死路上走過一遭老兵了。
戰爭是個磨坊,不但能泯滅一切的良知,而且能徹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能活下來的不但心性大變,而且在生死考驗中,也能得到一定戰斗力。
而殺了人之后,在不情愿的人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到了這個時候,這些戰場上的幸存者才算真正加入了“義軍”的隊伍,成了流寇的真正人馬,然后充當起排頭兵,跑到另一個地方,將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在別人頭上再來一遍。
所以說,流寇是永遠不缺兵員的,南陽城外死的人越多,只要流寇還能搶到糧食,老營的核心兵馬沒有損失,流寇就永遠可以攻擊下去。
如今,南陽城內的日子不好過,南陽城外的流寇一樣不好過。
流寇的人馬來的容易,但相對而言,消耗也多啊!
攜裹來的百姓再不值錢,也得喝兩碗稀飯吧!
天災之年,南陽城外的積蓄自然有限。有錢的人家能跑得都跑了,沒跑的也躲進了城里,城外真的能搶到多少東西,可以供這么一只龐大的軍隊消耗么?
若是普通流寇也就罷了。這一次沖進南陽的流寇隊伍可不一般,這一只是可是八大王的隊伍,帶隊的正是八大王張獻忠。
這一次,流民齊聚河南,做出分兵定向,四路攻略的決定,還都官兵逼得。
陜西已經待不下去了,不但官兵在圍追堵截,而且已經搶無可搶。
張獻忠之所以定下南陽這個目標,為的就是打開南下湖廣的通道。好沖破官兵包圍。
只是沒想到,小小一個南陽城竟然就打了三個月。到現在城池也沒打下來,還把自己好容易搶到的糧食消耗得差不多了。
如今,軍中無糧,自然就堅持不下去了。
軍無糧則散,這一點換誰來都一樣的。
如今的張獻忠簡直就是被套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