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袁弘武的角度,他的回答沒有毛病。
但很顯然,他終究還是稚嫩了一些,在看待問題方面,還遠遠沒有達到他父親袁鎮那樣的高度。
其實,問題不在于俠的存在應不應該。
武者習武,以武德為尺度踐行自身武道,這是對自身之道的追求。
但很顯然,個人之道,與群體之道,社會之道,國家之道等層面,必然存在著差異,不可能完全一樣。
正是因為存在著差異,所以人才是人。
有差異,沖突自然免不了。
其實,也正是因為存在著差異和沖突,才推動自身之道與外界之道的不斷發展轉變。
否則,一切便如同一潭死水一樣,不成不變,機械的運轉,對于世界來說絲毫沒有存在價值。
所以從根源上來說,存在于一方不斷進化的世界中,這一切都已經是一種必然。
西門三葬詢問袁弘武對于俠的看法,自然不是想要幫袁鎮教導兒子如何去成為一個合格的國王,他沒有這個閑心,這種事自然由袁鎮這個做父親的去考慮,輪不到他操心。
所以。
他之所以這么問,其實就是變相地指點袁弘武武道方面的修行。
很顯然,袁弘武現在武道修為已經達到先天巔峰,距離踏入最后一步證道武圣也不遠。
但這一步可能是一層一捅就破的膜,也可能是一道永遠也無法跨越的天塹,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自己的武道。
想要證道武圣,需要明確自己的武道才行。
一開始,哪怕袁無雙不開口求情,只要袁弘武主動,他也不介意指點他。
因為,通過時間神通,他確實看到袁弘武在以后的人生之中,對于發揚傳播武道方面并沒有說謊。
這一次,對于袁弘武的答案,西門三葬同樣只是微微點頭,看上去似乎認可了,但沒有給出具體評價,接著他又問出了第三個問題:
“拋開你現在的王子身份,假如你是一個普通人,現在通過習武獲得了可以與下級超凡血脈戰士抗衡的實力,你正面臨一個只有兩個選擇的局面,一個是踐行自身武德,但會觸犯律法。”
“另一個選擇,卻是違背自身武德,從而不會觸犯律法,你會如何選擇。”
袁弘武顯然沒有考慮過這一問題,或者說沒有站在這個角度來考慮過,原本按照他之前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他本以為自己會毫不猶豫做出選擇。
但是。
當他按照西門三葬所說的去考慮時,他遲疑了,陷入了不知該如何選擇的迷茫中。
西門三葬問完這一問題之后,也沒有急著讓他回答,而是轉頭去和袁無雙探討詩詞。
袁無雙雖然有些擔心自己的弟弟無法給出讓西門三葬滿意的回答,但收到西門三葬暗示之后,心下放松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