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冰送走大隊長父子倆和會計后,趁著天還沒有黑連忙鎖上院門開始打掃衛生。
房子好幾個月沒住人,自然落了不少灰塵。
這座房院在村東頭第三排左數第七家,左右的鄰居都是土胚房、土院墻。
一米多高的院墻是用一半青石頭和一半草泥所建,墻頭上還密密麻麻插滿了尖銳的碎石。
中間鋪的是一米多寬的青是石路,左邊空地上立著一個石磨和一個碾麥子的石滾,又稱碌碡(liuzhou)。
一口蓋著木板的老井,可惜從今年春天就沒水了,應該是打的有些淺。習冰琢磨著,有機會可以找人再往下打幾米深試試。
右邊靠墻邊堆著個苞米桿柴火垛。然后是牛棚、豬圈、雞窩、小火爐,是用青磚加加土胚建墻體,頂部一半露天一半鋪著木頭和茅草。
牛棚里面還放著木制的拉板車和手推車,看來以前瓦匠家養過牛。
小火爐應該是后砌的,她正好可以把爺爺留下來的陶罐放上去煮東西。
這瓦匠就是講究,院子都這么費心,房子自然不能差。
一半青石一半青磚的三間小瓦房,外加一間雜物房。
進門后同樣是廚房(在華夏的東北農村叫外屋地),東西兩邊各連通著可以住人房間。
三間房分別各有有二十多平米,地面全部都鋪著打磨平整亮堂的大青石,看著就特別干凈整潔。
楊瓦匠兒子有出息在城里當了工人,廠里還分配的有房子,聽說農村鬧饑荒,大鍋飯也沒了,兒子就連忙讓唯一的老爹買票坐車去找他給他養老。
所以,有些不方便帶走的家具、小物件就沒有帶走都留了下來,自己所付的二百塊房錢里面就有屋里這些家具的錢。
東西屋的炕上各鋪著張竹條編制的炕席,炕梢擺著炕柜,炕柜上可以放被子。
對了,東屋的炕在北面,西屋的炕在南面,這樣一來,廚房連著炕燒火的兩個鍋灶才不用挨著顯得擁擠。
東屋四周的墻壁是涂了水泥的,地上放著個有鏡子的大立柜,旁邊有一張大桌子,家具看著都還嶄新嶄新的,這間房應該是楊瓦匠的兒子結婚時住的。
西屋地上只有一個半舊的書桌,旁邊的地面上有個方形的痕跡,之前可能是放著木箱子一類的東西,應該被帶走了。
北窗戶臺上放著苞米皮編的胖簍子,可以用來裝雞蛋啥的。旁邊有一個針線笸籮,里面還有針線。
當時習冰掃到針線笸籮的時候眼睛一亮,這下可以把空間里的衣服挑挑改改。
廚房兩個鍋灶上空蕩蕩的,去年開始吃大鍋飯,不用農民在家里開火做飯,村民們自告奮勇的將大鐵鍋捐出去支持大煉鋼。
就現在,村里除了當時沒捐的,和幾家城里有親戚的有鐵鍋外,大部分都還沒買到鍋。
因為買鐵鍋不僅要錢還要工業票,農民哪有工業票。鍋整不來,就只能用瓦罐、陶罐,鐵皮壺做些稀湯吃。
一個大水缸,一個小酸菜缸(因為聞到了酸味),一個小醬缸,幾個小壇子,一個大櫥柜,上面有菜板、和面板、搟面杖、高粱穗桿編的蓋簾。
櫥柜里面幾個有小豁口的碗盤,好的肯定是帶走了。
習冰在清理的時候,在柜子底下撿到一雙沒有用過的新筷子,應該是收拾東西時不小心掉下去的。
靠近背面墻角還有個地窖,下去瞅了瞅,大概有個七、八平方左右。
外面的雜物房里有一些劈好的干木頭,冬天可以用來燒炕。還有兩個水桶,一條扁擔,兩個土籃子、簸箕等常用農具。
房后是三分左右的自留地,還有一個廁所。
其實,要習冰來看,這房子的成本并不高,家具不算,青磚、瓦片、水泥花點錢。其他的都是請人幫忙免費弄回來的,所以,貴就貴在了工程和時間上。
……
在習冰個家忙著打掃衛生的時候,大隊長三人在回家的途中就你一言我一語的閑聊起來。
“這半天不見,周小三同志就又大變樣了,那頭發整滴比我們幾個大老爺們的還短,不過看著卻也干凈利落。”
說話是會計,名叫張東升,樣貌普通身材高瘦,還帶著副眼鏡,他是隊里除了楊瓦匠家的那個大學外,唯二幾個高中畢業的,今年二十五歲,已婚。
“還叫啥小三,人家現在叫習冰。”王武忍不住開口糾正。
“對對,習冰這名字可比以前的強多了。”大隊長點頭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