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退,米盛光也跟著退出去,出去不到一會,米盛光就被董大器逼著趕回來,他有些害怕董大器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
“米縣令,不用害怕,董大器以后就是這天成縣守備,和你搭檔,把天成縣治理的漂漂亮亮的。”
米盛光這才反應過來,董大器以后就是天成縣最高武裝力量長官,他則是文官,聆敬陽讓董大器擔任守備,并不是自廢武功,而是讓董大器在城內給他招兵,練兵,將天成縣打造成一個民用,軍用的兩用城池。
雖然董大器被任命為守備,但是這個守備只是一個縣城守備,遠遠沒有其他掌旗級別高,董大器到不在乎這些,他只想在城內招到更多兵馬,然后送上戰場和清軍血戰。
文武兩個系統初具雛形,聆敬陽接下來就讓米盛光進入角色,附近土地,人口以后都是石營的,等軍事斗爭穩定下來,需要制定稅賦,改善城內設施等。
說起城市建設,聆敬陽想到金大手,他讓米盛光去后勤輜重營,把金大手召來,讓金大手擔任天成縣第一任城建部侍郎。
米盛光聽聆敬陽說起侍郎二字,頓時心里明白,聆敬陽絕非池中之物,也不肯仰人鼻息,終有一天會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他暗下決心,跟著聆敬陽一起走,說不定就會出人頭地,光宗耀祖。
他建議聆敬陽征用天成縣讀書人,把天成縣行政班子框架搭建起來,聆敬陽同意他的請求,但是每一個侍郎的任命,都要經過他的同意,他不允許行政班子脫離他的控制,米盛光不停地點頭,表示會遵照聆都尉意思去辦好每一件事情。
當然聆敬陽并不是那種事必躬親的性格,因為石營還在起始階段,等到一定規模,這些事情他自然會放手,讓麾下的人才,可以盡情發揮應有能力,為石營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只1644年的五月初,聆敬陽和部下在天成縣得到難得喘息機會,西邊的姜瑄沒有能力攻城,東邊有后營駐守宣府鎮,切斷清軍西進的道路,整個石營在天成縣休養生息,傷兵得到救治,糧草后勤輜重進一步完善,各部兵馬在城中操練,聆敬陽也有空,再一次優化軍隊,一些不適合繼續作戰的將士,從部隊退伍,成為后勤輜重營一員,后勤輜重營青壯補充到軍隊。
秦烈,黃道忠,冷如鐵三人代表山海關,密云鎮,薊鎮勢力,在軍中算得上是小山頭,不過聆敬陽也不在意,三人的部下在數次戰斗中損失的七七八八,現在部下大多是后面補充的,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就是宣府鎮降兵,各部中有五分之三都是這部分降兵。
但是宣府鎮降兵最高將領,也不過是在張羅輔手下擔任副掌旗,這是聆敬陽特意在軍中設置的副職,就是用來給正職分擔軍事壓力,宣府鎮降兵多,卻分散在各部,就算是再一次叛亂,也很難擰到一起,掀不起大波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