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朗,萬里無云。
和平鎮百姓走出家門,趁著天好,到鎮子里閑逛。
客棧位于鎮子東南角,距離最熱鬧的中心大街只隔了一條巷子。
巷子寬敞,能過大車。
不長的巷子既能隔絕大街上嘈雜的喧鬧聲,保證到客棧投宿的客人能夠安心休息。
又不妨礙人員進出,影響客棧生意。
從這一點就能看得出,當初建造客棧的人,對客棧的選址下足了心思。
可惜的是,如今客棧門前冷冷清清,太陽已經高高掛起,客棧卻連大門都沒打開。
更別提客人上門了。
吱呀。
安靜的客棧里,傳來開門聲。
李墨臣所處的臥室在二樓最外面,出門左手邊就是樓梯,向前是一條走廊。
走廊兩面是白石灰刷成的白色墻壁,白石灰吸潮,堅硬,是古代最早用于墻面修飾的材料之一。
墻面光潔,除了一層灰蒙蒙的塵土,和縱橫交錯的蜘蛛網外,再沒有別的裝飾品。
走廊左側是墻壁,右側是客房。
在走廊里轉了一圈,李墨臣數了數,二樓一共有十二個客房。
打開一間客房的房門,房間明亮寬敞,只是擺設略顯簡單。
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一張床,一個屏風,屏風后面放著一個供客人洗澡的大木桶。
在門口處還放著一個小木柜,柜子上有銅盆,銅鏡。
伸手摸了把桌子,手指立刻沾滿灰塵,李墨臣眉頭微皺,再看看灰撲撲的粗布床幔,和隨處可見的蜘蛛網,他的眉頭皺得更深了些。
將二樓所有客房轉了一遍,每間客房的情況都大致相同。如果用這樣的房間迎接客人,客棧不被人砸了就是好的。
“難怪整潔度只有5點,是該好好打掃打掃了。”
離開走廊,李墨臣順著樓梯,來到一樓大堂。
大堂寬闊,擺著八張桌子,每張桌子都配有四條長凳,整個大堂足夠三四十人同時吃飯。
下了樓梯往右走幾步,一個長柜臺,上面放著賬本,算盤,筆墨紙硯和一個肚子圓圓的大銅罐。
柜臺后面是一個高大的格子木柜。
木柜最上面上面掛著“熗炒青菜三文”“白菜炒肉十文”“溜肥腸二十五文”……等菜牌,十分醒目。
中間的格子里放著許多酒壇,每個酒壇上都貼有紅紙標簽,上面寫著“女兒紅,十年”“竹葉青,十五年”等字樣。
柜臺直面大門,能讓掌柜看清每一個進來和出去的客人。
這樣的布局一來提醒店小二迎接客人,二來防止客人逃單。
順著柜臺往里走,掀起布簾,進入廚房。
和李墨臣在窗口看到的一樣,廚房和客棧主體相連,方便伙計快速上菜。
廚房里有兩個灶臺,兩口大黑鍋,灶臺邊還有一口水缸。
長長的桌子上放著菜刀菜板,鍋碗瓢盆,各種器具一應俱全。
穿過廚房,走進與廚房只有一門之隔的房屋。
房間里有一張桌子,兩張床,一個土炕,可以供三人在此休息。
打開房門,外面就是客棧后院。
后院只在屋檐下鋪了一層地磚,其他地方全是裸露的黃土地。
用工具將土地夯實,鋪平,即便是下雨天經過后院,也不會陷一腳泥。
走到廚房對面的水井旁,水井上橫著一個木頭轉筒,桶上綁著麻繩,麻繩下面系著鐵鉤,鐵鉤上掛著木桶。
晃動繩子,下方的木桶隨之擺動,井水流入桶內,李墨臣搖動轉筒的搖把兒,一桶井水慢慢升了上來。
“嘿呦。”
卯足了力氣將水桶提出井口,李墨臣口喘粗氣,暗道“文弱書生的評價,果然不假。”
四下看看,發現廚房墻根有一口大水缸,水缸上蓋著木蓋,木蓋上放著一個黃色的葫蘆瓢。
把瓢拿到井邊,舀起半瓢井水,李墨臣喝了一口。
“啊~”
井水清涼凌冽,甘甜可口。
“這么好的水,若是用來泡茶,絕對能招攬不少生意。”
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