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還不夠用后,盧毅打算去一趟縣里離家最遠的竹山。
竹山是木城縣比較偏遠的一座山,風景很好,但是因為離縣里遠,平時很少有人來。
盧毅一大早就坐上了去山里的車,下車后,還有一公里的路程需要步行。
小徑蜿蜒,雜草叢生,草叢中的蛐蛐發出叫聲,和著鳥鳴陣陣,走在其中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二十幾分鐘,盧毅來到了山腳下,開始登山。
竹山并不像其他的山那么陡峭,巨石林立,錯落有致,只需要力氣,沒有什么危險。
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山中的霧氣開始散去,太陽這時已經完全出來了,半山腰的陽光一點也不曬,照在身上,很舒服。
盧毅爬了十幾分鐘,在一塊巨石上停了下來。
舉目看去,前邊就有竹林了,眼前的茂林修竹,筆直插入云霄,盧毅擦擦額頭的汗珠,興奮的上前。
竹林沒有遭到什么人為破壞,呈現的還是一副自然之美。這邊的山,人來的少是一方面,另外,這里地勢略峭,就算是山中生長的娃,也很少愿意來這邊挖竹筍吃。
盧毅走近看了看,這里竹子的年頭應該有三四年了,恰好合適拿來雕刻。
要知道竹子分為三階段,前兩年是幼齡竹,2-3年竹為壯齡竹,4-5年生竹為老齡竹。
太幼和太老的竹子都不適合雕刻,所以一般竹刻以三至四年間的竹子為最佳。
決定后,盧毅低頭就往竹林里鉆。
竹子的雕刻的學問太多了,哪怕都是三四年的竹子,雕刻也有不同。
比如留青竹取材與一般的竹刻就不一樣,它必須選在秋冬時節入山。
要選兩三年未出筍的毛竹。
因為嫩的質地太軟,雕刻容易變形,老的紋理粗糙且有斑。
所以要選竹質堅實、竹面平整、竹筠看不出立紋的。
而且竹子不是采完就可以雕刻了。
砍好后,要扛著下山,不能沾地,這樣就不會破壞了竹青。
到了平地把竹子斷成合適的長度,放進有明礬的水中大火煮青,再陰干半年,等過完梅雨季,這才算是完成了留青竹刻材料的準備工作。
雕刻是門手藝活,竹刻更甚,在竹刻行當,留青竹刻取材最嚴格,耗時極長,所以盧毅的竹刻,都會先去將足量的竹料留存起來,這樣方可以將金凌竹刻更好地展現于人前。
在竹林中穿來穿去,挑好了兩根非常好的竹子,盧毅這會用扛在肩上的工具,把整根竹子連根拔起。
她沒有損傷一點表皮,只需到平地再斷成合適的長度便可。
采竹這工作比較困難,盧毅一次也就是能找這么兩根竹子,這還是盧毅是采竹老手了。
一般人,根本不行。
采竹之后,盧毅沒有休息,要趕在日落時候到家,他索性扛著竹子直接下山。
好在下山的途中,有微風吹拂,帶來絲絲的涼意不會讓盧毅覺得熱。
遠處的白霧這會在陽光的照射下散去殆盡,從山上往下看,山坳里隨風輕擺的竹林則是格外的美。
尤其是站在這樣的林子里,聽著竹林聲響,更是感覺身心寧靜。
想著能夠上山采竹,然后將采到的竹子轉化為藝術品,盧毅覺得是一種幸福。
這種山水之間的意趣,也只有像盧毅一般生長在山里的孩子更懂,更加珍惜。
到了平地,盧毅把竹子斷好放在袋子里,回到家,盧毅就把這些竹子先藏了起來。
去西屋取出自己存好的竹子,盧毅拿來工具,這就要開始竹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