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初次登上月球時,
他檢測過月壤,其中的成分無法種植任何東西,
但對于一個擁有優秀基因的大華人來說,
種田的想法一直像個幽靈一樣盤旋在他的頭頂上。
而在建造中繼衛星的時候,
他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既然用月壤不行,那就不用土壤
說到沒有土壤,他立刻想到了無土栽培
歷經幾十年的發展無土栽培已經是一項很成熟的技術。
在王得到系統前,
這種技術他便早有耳聞,
畢竟在圳川的一些高端超市里,有很多蔬菜便是號稱是使用無土栽培技術栽培的精選蔬菜,
可惜這種蔬菜直到他升天前也沒有吃過,
至于為什么,也許是覺得沒有靈魂吧!肯定不是因為吃不起。
而無土栽培技術,原本就是來自前國際空間站的一種技術,
他的系統藍圖中自然是有。
在看完無土栽培的數據后,
王猛發現要想在月球使用這樣的技術還要面臨三個問題。
適合環境、水和營養液、以及種子。
適合的環境自然好說,
在前哨站里便能放下一小格無土栽培的水培養格。
但考慮到,前哨站里還要供人居住,空間也不大。
如果用前哨站種植東西,
那個根本就養活不了多少人。
至于建造更多的前哨站基地,他可沒有那么多閑工夫,
最好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能否搭建一個溫室?”
當出現這個想法后,他在系統目錄中尋找了一下,
還果然找到了類似溫室的技術,合眾鷹國的小型生物圈溫室!
雖然合眾鷹國的生物圈一號何二號實驗,都以失敗告終,
這個小型生物圈技術吸取了生物圈二號實驗失敗的經驗,通過有限的介入達到自循環,
其設計的目的,便是為了將來登陸火星,建立火星基地。
而且小型生物圈技術藍圖中提供的數據顯示,
其外部防護部分可以抵御極其惡劣的月球環境,
尤其是最外層的特種玻璃,其中密布的溫控金屬絲,
能保護特種玻璃不會因為高溫或者極低的溫度所爆裂,
雖然在藍圖的介紹中,表明這種玻璃建造極其復雜昂貴,
但對于有金手掌的他來說,這些都不成問題。
環境有了,接下來面對的就是水和營養液。
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更容易,
氫元素在宇宙中最多也最常見,
而月壤中的硅酸鹽占比又極重
雖然以藍星現在的科技水平,無法實現硅酸鹽工業化制氧氣,
但這些對于他來說都不是問題,
氫氧有了,水自然就有了!
加入無土栽培中的營養液他同樣有著藍圖,
兩項技術相加,便能進行中小規模的種植。
現在唯一缺少的便是種子。
值得慶幸的是種子也有!
經過大華數十年的太空育種,
在其強大天賦的支持下,
藍圖庫中能穩定生長的種子有百分之八十來是來自大華的太空育種實驗
想到這先前,大華還為他的系統藍圖充實了各種口味的太空餐,
他也對不得不感嘆一聲:
“好人一生平安”
“讓我看看都有些什么種子!”
“嗯!高產型sni254大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