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屏幕中的太陽,
漸漸輕松下來的王猛心中突然產生了一個奇怪的疑問:
“話說太陽究竟是以怎樣的形態存在于這個星系中的?”
氣態?
從組成上來看,
太陽上的大部分物質,都是元素周期表的前兩個物質,
氫與氦,
說成氣態也沒有錯,
但從視覺上看,以普通人類的認知,
太陽表面猶如海洋一樣的形態,似乎更應該是液態。
至于固態……怎么看都不像。
但物質除了三種常見的狀態,就沒有其他形態了嗎?
想到這里,王猛又想起了生活也很常見的一種狀態。
“等離子體!”
不說人類至今還沒有確鑿證據證明的反物質,
等離子體,是人類自從發現電力后,
在物質形態上又一發現。
其實從遠古時候,人們就有了一個疑問,
閃電究竟是個什么東西?
為何會有這樣恐怖的威力,
面對這樣的天地之威,人們充滿了敬畏和疑惑,
這樣的疑惑直到,近代物理學,尤其是電磁學的突破,
人類終于發現了,
繼固、液、氣、三態之外的第四種狀態,等離子體。
“所以說,太陽是一個等離子體嗎?”
王猛看著屏幕中那個巨大的球體,心中胡亂猜測著。
因為手機沒有了信號,
此時他也只能通過屏幕,觀察著太陽,
雖然已經看了很多天了,
但看著這個星系中最重要的星體,
他還是在思考著許多問題,
比如說,太陽系中的物質是哪里來的?
面對這個疑惑,人類至今都沒有確切答案,
但有一種盛行的說法,
人類現在接觸過的所有物質,幾乎都是恒星遺留的核聚變產物。
這種說法也不是空穴來風,
畢竟任何恒星,占據著一個星系超過98%以上的物質。
就像太陽如今一直在進行著核聚變,
其聚變便是由元素周期表中的氫聚變成氦,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氫燃燒殆盡后,
核聚變進一步發展,
從氦鋰鈹硼,一直聚變到碳,才會最終停止,
而到了碳的過程后,太陽也會變為紅巨星,
最后爆發,只留下中心,變為一顆白矮星。
但有一個不對的地方,
碳后面的物質呢?
這就是另一個較為奇怪的問題?
太陽在人類發現的所有恒星中并不是很大,
只能稱為黃矮星。
一般正常的恒星,至少也能核變到鐵,
而后發生超新星爆炸,產生更重的元素。
這就不由得他想起另一個假說。
在六十億年前,或者更早的時候。
太陽系曾經是一個超新星星系!
而后超新星爆炸,形成星云。
在星系重組后,形成了現在的星系!
但一次爆發的資源足夠嗎?
有人便提出了更進一步的假設。
也許在太陽之前,
這個星系曾經不止出現過一個恒星。
也許在一百三十億年前曾經有過初代恒星,
因為不穩定,他很快便爆炸死亡,形成星云,
慢慢聚合成二代星系,
二代的星系也許不止一顆恒星,
再相互碰撞后,再次會毀滅,
出現了三代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