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那位拿沙工程師,想出了一個大膽且天才的想法,
“要是把我們的宇航員裝進一個大型的離心機里……”
當然這位拿沙工程,并不是想要讓自家的宇航員質壁分離,
而是想到了用離心機的方法,制造一個只作用于人體的重力環境。
重達數百噸大型人造重力裝置,他們無法送上太空,
但一個帶有改進型離心機的實驗艙,還是能送上空間站的。
于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
合眾鷹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供宇航員在太空中使用的重力訓練器,
一種改進型離心機,
這種人體大小的離心機分成兩個部分,外部是能圍繞著離心機中心旋轉的金屬框架,
而內部則由金屬框架固定的三個部分:
一把座椅,一個固定的腳踏板以及一系列用來測定人體數據的傳感器,
但無奈的是,一開始的實驗很失敗,
從離心機里出來的宇航員,無不是被轉的頭暈腦脹,頭重腳輕,甚至有的人開始當場嘔吐。
但隨著離心機不斷改進,
配置參數也終于能和正常人類的身體進行匹配了,
宇航員可以利用改進型離心機,進行最長達27分鐘的恢復訓練,
眼看著在離心機的幫助下,空間站上的航天員迎來了曙光。
但可惜的是,里斯克的出現讓拿沙陷入了空虛,也沒有資金送這臺設備進入太空做實驗。
所幸王猛的出現,讓這項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
但對于在幾個月前已經用過一次改進型離心機的王猛來說,
雖然這玩意占地面積不大,
可用過一次的他,絕對不會想再用第二次,
暈眩感他還能勉強接受,
可離心機運轉起來的方式……
王猛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怪異,
如果有人在離心機下加一把火,上面再有人不停的撒孜然,
這整個過程,完全就是一個燒烤全羊的過程,
因此這個技術他是絕對不會用的,
相較于改進型離心機,明顯人造重力裝置更好。
雖然人類面臨運力問題,
很難將重達千百噸,高達百米大的人造重力裝置送上太空,
但王猛卻不需要擔憂這些
有著金手掌和建造槍的他,只要有藍圖和資源他便能建造出來,
而現在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東西組裝起來,
雖然太空沒有空氣阻力,也沒有重力,不需要考慮氣動模型,
但也不能亂來,
不能一會弄個T形,一會又變成了M形,再然后又變成了D形。
這里面的中微子信號發射接收器,靈龍一號小型核反應堆,人造重力裝置等一些設備,
總的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方式。
通過合理的空間結構,才能達到最大效率,
而王猛也并非是專業的結構設計工程師,
這樣的問題只能交給地面,
而經過地面數個月的研究、計算、驗證。
在結合已經在研究的超大型航天結構空間技術,
給王猛提供了一個框架方案,
合理的將靈龍一號等設備配置起來,組成一個超大的飛船,
當然這樣的飛船如果在火星地面進行組裝發射,所耗費的火箭量將極為恐怖,
基本上飛不起來。
于是他便盯上了9300公里外的火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