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除了前斯拉夫熊國的官員為了采購比三進制計算機貴2.5倍的二進制計算機,
而打壓三進制計算機的原因外,
還有一個原因導致了三進制計算機的沒落,
那便是,適應于二進制的計算機的半導體技術,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二進制計算機在各個方面將三進制計算機遠遠的甩在了后面,
由此也結束了在計算機早期發展過程中,各個進制探索的盛況。
人類正式進入了二進制計算機時代。
可隨著二進制計算機的發展,距離他的極限也越來越近,
雖然人類一直在突破,根據摩爾定律計算出半導體芯片的極限,
從人類制作出90納米芯片時,計算出芯片的物理極限在45納米。
在到人類突破45納米芯片極限時,又科研者推算芯片的物理極限在22納米。
似乎摩爾極限不存在一樣。
在這之后人類繼續高歌猛進14納米、7納米……到現在即將突破的3納米,
人類甚至開始展望小于1納米的芯片制程。
但以人類現有的物理學框架在想往下突破已經是一件極難的事情,
人類似乎已經可以看到那層屏障了,
畢竟原子中最小的最常見的氫原子直徑大約在0.1納米左右,
在人類的現有物理學框架下,芯片的制成接近原子大小已經是極限了,
面對這樣可看的見的極限,
人類開始轉向了其他方面。
當然物理極限對于現在的人類來說還不是最為緊要的事情,
就算現在的芯片發展技術停滯了,
7納米的芯片制程也夠人類未來幾十年使用一段時間了,
畢竟7納米已經足夠小了,新冠病毒的直徑一般在40納米到120納米之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現有的人類技術,完全可以橫向發展,
什么納米機器人,納米武器,納米防護罩等等。
真正緊要的一件事事情,是二進制計算機發展到現在,
人類發現了一個真正的問題,二進制形成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并不高,
從最底層的邏輯來說,
不論二進制計算機如何變化,
用最先進的設備,給他套上什么神經網絡學習程序,用大量的設備模擬人類的神經大腦。
但打開這些設備,剝離這些程序,
映入眼中的依舊是那一串由0和1組成的機器代碼,
從根源上來說,設備依舊處于“是”和“否”的判斷中。
永遠都會缺少人類思維中最常見的中間態——猶豫。
而猶豫這種態度看起來沒什么用,
甚至導致人類效率低下,甚至是拖延癥。
但卻是高等生命存在的必要保證,
要知道這世界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環境,用“是”和“否”這樣的兩級思維。
來判斷一切將必將帶來慘重的代價,
僅僅是五千年的人類歷史書中,便已經用無數血淚,書寫了這樣的事實。
從人類現有的認知來看,計算機永遠都不會猶豫,那他依舊是個機械,
如果用計算機來處理現有的人類社會,必然會導致一些列的危機。
而要想獲得這個中間態度,
自然要往里添加東西,
三進制計算機在這方面有著一個天然的優勢,
那便是存在中間態,
就像舔狗,用二進制計算機來控制,那他只有兩個狀態,
舔和不舔,
但用三進制計算機,便可以多加一個狀態,
一個自主詢問判斷狀態,
“寶寶早上好?”
“寶寶吃了嗎?”
“寶寶中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