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那遙遠可怕的幾十億年時光,王猛輕輕的搖了搖頭。
人類有傳承,有記錄的歷史才不過萬年,
幾十億年還能與他扯上什么關系?
在如此漫長的時間,
任何信息也無法留存下來。
“所以想那么多干什么?”
王猛繼續看向面前的信息平板,
里面又論述了一些關于木星內部條件與核聚變臨界關系的論據:
以及通過建立木衛觀測站點,
對于木星觀測有利于可控核聚變突破的事情。
地面似乎擔憂王猛不明白其中的意義,
更加具體的說明了一下,為何要探測木星內部:
王猛先生,
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
在物理學中,許多著名理論用的都是發現一詞,而從來不用發明一詞,
因為宇宙中的規律本就存在,而人類只能觀察和總結,
從人類發現火箭,走入為文明時代,
再到電磁感應,走入信息時代,
而數學的出現,可以進行理論物理的推斷,讓我們找到核反應的鑰匙,
如今核聚變的瓶頸,便是因為理論中的未知量的限制,
我們需要一個觀察模型,
太陽也許不錯,那是一個最合適的核聚變反應爐,
但可惜的是,太陽難以接近,
我們只能退而求次,
如果能得到您的幫助,
人類將會出現一次前所未有的時代變化
……
信息中的內容很多,
王猛也有足夠的時間將其看完,
通過地面的信息,也終于明白了地面想要讓他做什么。
“這可是一件好事啊!”
可控核聚變的技術突破對于他來說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
至于地面說的那些,
對藍星人類有著何種幫助,對于聽他來說關系并不大。
真正重要的是對航天工業產生的影響,
如今王猛飛船上使用的依舊是化學能為主的推進方式,
而對于這樣的速度,王猛也早就感到不滿了。
如果飛行速度無法突破,
那他到達自己預定的柯伊伯帶點時,
至少還需要兩年多的時間,
而完成任務追捕那四顆衛星,或者探明建造槍上流露出的未知坐標,
依舊是一件在他有限生命力里,很難完成的一件事情。
而如今可控核聚變的曙光的出現讓他看到了希望,
核聚變所帶來的能量,遠超普通核電站百倍,
在巨大的能量下,
許多科幻中的設想,有了實現的可能。
比如傳說中可以達到十分之一光速的激光推進器,
甚至那已經被大多數人知曉的曲率引擎,也能進行嘗試性的論證,
除此之外,人類的科研人員還提出過很多設想,
而在這些設想中,除了材料的問題,更多的便是能源。
可控核聚變技術恰好解決了能源這一問題。
王猛也不期望,
短時間內能造出超過光速的曲率引擎,甚至沒有期望可以到達十分之一光速的激光推進器,
對于他來說:
飛船的速度只需超過0.1%光速,也就是千分之一光速,即300公里/秒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