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難題……
方休直接跳過。
《天魔策》只有一條法脈。
天魔法脈勾連人身三百六十五個竅穴,能積蓄的真氣遠比尋常法脈更多。
一條法脈。
便只用點出一個丹竅。
也就只有一個丹相。
不用合一都是一。
嘖。
別說對天地法理的解法不同。
即便是道解與魔解能完全共存,單憑這天魔法脈,道門也得恨死魔門——嫉恨的恨。
不過這也是工夫花在前頭。
天魔法脈必須沾染三百六十五個竅穴,方休前前后后搜羅的法脈有數十條之多,在勾連法脈上耗費的心血,遠甚于尋常道門弟子。
丹相是后話不提。
方休結成自在果后,隔天便將丹坯煉出。
以他的種種便利,點出丹竅這一步,也至少要抄個幾年書,才能有足夠積累。
這已是旁人難以企及的進境。
急不來的事,就慢慢抄吧。
時間匆匆過去月余。
方休打開五識的消息,沒幾天便傳遍燕京。
他一個道門傳人,卻在六度八識的修行上更進一步,自然要有些指指點點的非議。
可傳授方休佛學的乃是悟真大師,正兒八經執佛門牛耳的白馬寺高僧,立時便止下不少議論。
連東興山那兩座金國廟別傳,雖與白馬寺有些不合,也不會懷疑悟真大師的眼光。
以方休這等佛緣。
只要能將他感化,棄道門而入佛門,那便是佛門一大幸事。
在道、佛兩大門別的爭端之前,金國廟與白馬寺的間隙,都是可以放下的小事。
反倒是在某些人的推波助瀾之下。
燕京城中開始有傳言……這悟真大師,能將道門傳人都指點地打開五識,那該是何等佛學深厚的高僧?
廣林寺因此而香火不絕。
至于道門之中的非議。
方休也早已在老山監那漏過底。
有燕山大羅作保,其余人便是有什么說法,也只能乖乖爛在肚子里。
老山監得知消息后,還喜出望外,給方休送來不少丹藥。
囑咐他好生修煉,早日成就真人。
方休前前后后做的幾番準備,這便一一派上用場。
有老山監與悟真大師背書,沒有人還會去懷疑:這個方休,為何能如此之快,輕而易舉打開五識?
即便是格外關注他的有心人,也對方休只有一個疑惑:他是會在五識反哺之下,輕易成就真人,還是索性背出道門而去,改投佛門?
由得他們猜去。
方休雖已打定主意,就走道門修行之路。
卻也巴不得旁人瞎猜。
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此事之后,他既然有投入佛門的機緣,玉蟬子自然便不會再找他的麻煩。
只可惜。
跟玉蟬子的關系緩和,跟趙關城的關系卻更緊張。
這一天。
又有奉部的公務下來。
“文昌法會?”
方休翻看著奉部官吏送來的文書,眉頭微皺。
趙關城,打的是什么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