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么無力。
如果是其他的,華芯國際還能為釘子保駕護航,但芯片制造這方面是真的沒辦法。
這是國內整個制造業中最大的短板。
終其原因,還是我們發展的時間太短了,人家上百年的技術積累,又豈是那么容易被我們趕上的。
完全依靠國產設備,最多也只能達到90nm級別,如果想做出10nm芯片,就必須依靠多次曝光。
而多次曝光,絕對是事倍功半的方式。
“先生,我們……”
梁松抬頭,看著眾人,搖搖頭:“……再去聯系一下魔都微電子那邊吧,希望他們能有辦法……”
“是。”
今天是釘子科技被人打壓,一旦釘子倒下,讓那群人嘗到了甜頭,后面很有可能繼續蹬鼻子上臉……
國產芯片突破,迫在眉睫。
“誒……”梁松深深的嘆了口氣。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芯片制程的突破有多艱難,這絕不是一家企業,甚至一個國家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凝聚全球所有頂級科技才能可能。
對芯片而言,工作時電流從源極流向漏極,柵極相當于閘門,主要負責控制兩端的通斷,而電流會在途中損耗,因此柵極的寬度就決定了熱損耗的多少,
表現出來的,就是手機常見的發熱和功耗。
其中寬度越窄,功耗就越低。
而柵極的最小寬度,便是專業領域上的制程。
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當這個寬度逼近20nm時,此時的二氧化硅絕緣層就會變薄,從而出現“漏電”的問題。
漏電會導致電路錯誤和信號模糊。
為了解決信號模糊的問題,芯片又不得不提高核心電壓,功耗再度增加,陷入死循環。
除此之外,當晶體管的尺寸逼近10nm時,會產生額外的量子效應,此時晶體管的特性會難以把控,芯片生產難度會成倍增加。
當初高通835首發時,就是遇到了這個問題,才導致出貨時間延遲,對高通公司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而若想徹底解決漏電的問題,只有兩個辦法。
一是更換更先進的光刻機,二是更換更精密的光源。
現在前者基本已經不可能,而后者……難度并不比造一臺EUV光刻機小多少。
就卡在了這里。
局面仿佛陷入了死循環,哪怕是梁松,也找不到任何破解之法。
梁松揉了揉眉心,有些煩躁。
就在這時,他忽然聽到了滴滴滴的響聲。
他連忙打開消息提醒,是有人在論壇@了他。
這個論壇是只有業內人才知道的存在,論壇注冊用戶全都是各大高科技領域嶄露頭角的人物,
有老一輩的技術大牛,也有院士級別的科學家,還有偷偷從國外“偷渡”過來的大佬,
當然,也有不少年輕一輩的后浪。
此刻,@他的是一個叫做“秋傲天”的中二ID,他并不認識。
梁松有一個嚴謹的職業習慣,那就是不認識的人,他從不搭話。
就在他想要關閉窗口時,對方的一句話卻讓他徹底僵住了。
他的目光死死的盯著那行字,眼神微微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