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外骨骼。
雖然聽起來像是個科幻氣息十足的東西。
但實際上,針對外骨骼裝備的研發應用,很早以前就已經在各個領域展開了。
七八年前,加國人喬納森就耗費巨資,研發出了一款高四米、重數噸的巨型動力裝甲,不僅能快速奔跑,還能沖破障礙、搬運重物,負重當量達到了恐怖的300公斤。
五年前,國內某兵器工業研究所,曾經展示過一款單兵外骨骼,它可以輔助士兵執行單兵巡邏、障礙跨越等各項任務,還能在負重35公斤的情況下,以每小時5公里的時速快速奔跑,大大提高了特種人員的戰斗力和生存率。
試想一下,一群士兵端著40公斤的重型武器,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朝你沖來,那是何等駭人的壓迫感!
在民用上,之前福特公司也曾經研發過一款簡易版的外骨骼裝備,可以讓佩戴者在抬起手臂時額外獲得12公斤的力量,在航運、工廠、伐木工、消防等領域都有著不錯的表現。
至于醫療領域,涉及的就更多了。
很多因為脊髓損傷而癱瘓在床的患者,或者因特殊任務發生意外而被迫截肢的人,都可以通過穿戴外骨骼設備,重新獲得行走的能力。
雖然外骨骼這種設備發展的很早,但迄今為止,也沒有一款能投入實際。
不論什么型號、應用于什么領域,統一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動力不足!
民用和醫療領域,你行走時拖著一個長長的電線還勉強能接受,但特種領域呢?
你得配一條多長的電線?五公里?還是十公里?
行動受限不說,還容易因為短路產生各種隱患,而且成本高昂。
什么,電池?
抱歉,哪怕是現有最頂級的三元鋰電池,平均續航時間也就不到3個小時。
試想一下,特種作戰人員在戰場上經過一系列潛伏、滲透,結果剛沖到敵人面前,然后沒電了……這不扯淡嗎?
按照各大領域的劃分,特種領域對裝備的要求是最高的,需要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還要能攜帶更多的武器和裝備、進行長途奔襲甚至在陡峭山壁攀巖等復雜動作。
此外,還要能攜帶反偵察設備輕松滲透,并配合無人機、特戰車等裝甲部隊和空中單位,將戰斗力發揮到最大。
相比來說,醫療和民用領域,則需要更長的續航時間,以及更廉價的成本。
“誒,頭痛啊。”
羅離嘆息一聲,他似乎能聽到系統積分的哭泣。
研發這種動力外骨骼,首要解決的難題有四個:供電裝置、動力裝置、傳感器和數控系統。
除了電池外,傳感器是最好解決的,像角辨器、肌電傳感器、地面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都可以從市面上購買,不需要額外花費積分。
此外,與之適配的全球定位系統、紅外傳感器和心率、呼吸傳感器,相關的技術也都很成熟,可以直接購買。
至于材料。
市面上有輕型的碳纖維材料,有具備一定硬度和強度的鈦合金材料,還有防火、絕緣、抗腐蝕性能的各種復合材料,總體來說足以滿足需要。
所以,擺在面前的兩個最大的難題就是動力裝置和數控系統。
研發這種事,對于其他人來說,必然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
但對羅離,卻只是花多少積分的問題。
沒有合適的數控系統,那就想辦法自己搞一套出來。
沒有匹配的動力輸出裝置,那就花積分直接從系統里購買。
羅離二話不說,直接打開系統商城。
【特殊型機械動力外骨骼(基礎款):輔助穿戴者提升各項能力,并可以搭載多功能設備,能夠適應各種復雜環境。價格:5W】
【注:實際價格根據選配組件綜合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