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戰后的孫權一面同曹操爭奪江淮地區,一面又派兵經略嶺南,相繼占領交、廣等州,勢力擴展到了珠江流域。不久,他又派呂蒙襲殺了劉備的荊州守將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徹底逐出長江中游。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
第二節三國政治
一、曹魏政治
曹操評價曹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父曹蒿,是宦官曹騰養子,買官至太尉。曹操二十歲時以孝廉被推舉為郎,遂步入仕途,歷任洛陽北部尉、屯丘縣令、議郎、濟南相、東郡太守和典軍校尉等職。董卓之亂發生后,他在兗州召募丁壯,訓練士卒,并率部加入關東軍,曾以孤軍向董卓進攻。關東軍瓦解后,遂著手經營河南之地。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后,逐漸統一了黃河流域。赤壁戰后,又進軍關隴,占領關中,由魏公晉升魏王,220年病逝。
············
曹操從小喜讀兵書,曾廣泛收集各家兵法,匯編成冊,題名《接要》,又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曾傳之于世,可惜原書現已失傳。他在官渡之戰及其眾多戰役中,都充分表現了杰出的軍事才能,這是他在軍閥混戰中能夠由弱變強的主要原因。因此,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之一。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雖功蓋天下,又‘挾天子而以令諸侯‘,但卻能審時度勢,至死也未代漢稱帝,說明他有清醒的政治頭腦,并不是一個欲壑難填的白臉奸臣。他曾三次發布《求賢令》,都把才能作為選任官吏的首要條件,因此在他身邊羅致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和文臣武將。這是他的事業能夠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
總之,曹操以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杰出才能,為消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促進統一大業的完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同一時代中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擬的。雖然有時他也會表現出殘酷暴虐和奢侈荒淫等諸多缺點,但他的巨大功績卻是不能抹煞的。
九品中正制這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在代漢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而創立的一項選官制度。
東漢后期,由于宦官專權,權門請托,賄賂公行,致使秦漢以來實行的察舉、征辟等選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軍閥混戰,士人播遷,原來察舉制時盛行的‘鄉舉里選‘已無法照常進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選舉辦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選擇在京師任職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負責考察散處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后綜合他們的門第、德才,訂出‘品‘、‘狀‘。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門第、資歷,狀是士人的德才行為。品、狀寫好后上報中央,以備選用。
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中央吏部還較重視士人的狀,但后來狀則逐漸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選官用人單靠門第高下。這就為后來西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
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司馬氏勢力的崛起220年10月,曹丕在洛陽即帝位,是為魏文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七年以后,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真、陳群、曹休、司馬脀受遣詔輔政。
············
次年,孫權和諸葛亮相互配合,向魏進攻。明帝當即派兵抵抗,又多次派兵北攻遼東,并淹有其地,使曹魏政權進入了鼎盛時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死,養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脀入朝輔政。后來,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曹魏政權逐漸被司馬脀父子所控制,日趨衰落。
············
三國政治之中,曹魏政權最為復雜,但曹魏政權中也是較為穩固的狀態。
而后司馬氏起,逐漸開始亂象橫生。
可是這跟洛凡有什么關系呢?
當然有,假設洛凡下一個游戲關卡是三國,那么會發生什么?
三國關卡會是穩固性評級多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