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不僅是這一尊神明,在祂的周圍,也畫了許多體型較小的神明。
這些神明的額頭上,也鑲嵌了戈壁石。
所以拋開畫像不提,在洞壁上,一顆顆戈壁石,雜亂無章分布。燈光一照,紅的,黃的,青的,黑的,各種晶瑩光澤閃耀。
這樣的場景,也讓一幫專家學者,大為感嘆。
“奇跡……”
“舉世無雙。”
“我敢說,類似這樣的裝飾手法,國內僅此一例!”
許多人的臉上,浮現激奮的紅潮。對于專家學者來說,研究的東西有沒有價值,就在于東西是普遍存在,還是稀罕少見。
物以稀為貴,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
不過……
驚嘆之后,一幫學者面面相覷,陷入了沉思之中。
“有誰知道,這些壁畫,是哪個宗教的產物?”
“不懂,看不出來……”
“反正肯定不是佛教。”
一個人很肯定道:“佛教各個分支,絕對沒有這種形式的神明。”
有人點頭,又補充道:“更不可能是道教,也不是基督、天主,或那不可描述的宗教。總不能是印度教吧?”
“不不不……”
旁人細看,沉吟道:“你們看,壁畫上的神明,形象很含糊。不管是衣服,還是頭型,甚至于五官,都沒有鮮明的特征,反而有點中西融合的意味。”
眾所周知,但凡外來的宗教,在傳入一個地方之時,肯定要進行本土化。不然的話,宗教受到排擠,根本傳播不了。
比如說佛教,也是經過幾百年的改良,才廣為流傳。至于基督、天主,由于改良的力度不大,在大家印象中,就比較小眾啦。
“嗯……”
冷不防,一個老專家遲疑道:“或許,這是……拜火教?”
什么?
拜火教?
一瞬間,其他人呆了。
“不是吧。”
有人吃驚,置疑道:“拜火教,不是崇拜火么?這宗教,最大的特征,應該是長明不熄的火焰吧……”
說話之間,他環視左右,“這里哪里有火?”
“對啊,圣火呢?”旁人認同,也在打量:“洞里沒火壇呀……不過地面上,倒是有一些,火燒的痕跡。”
“最重要的是,拜火教的神明,還有它宗教的標志,不是壁畫上的形象吧。”
一個個人,紛紛提出了異議。
畢竟他們對于拜火教,也不算多么陌生。在唐代以前,拜火教就在波斯傳了過來,當時稱為祆教,又稱為火襖教。
史書上,也有明確的記載。不過讓大家耳熟能詳的,還是金大俠的小說,使得大家知道了造反起家的摩尼教、明教,就是源于拜火教。
在西北一些地方,至今還有拜火教的一些廟宇遺跡呢。
一幫專家學者之中,還有人去瞻仰過。所以,這些人很確定,洞廳中壁畫的神明,與他們印象中的拜火教,迥然不同。
在眾人的置疑聲中,那個老專家沉吟了片刻,才開口道:“沒錯,這是拜火教,不過這應該是拜火教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