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海底遺跡中的雕像,眾人肯定淡定不了。
人首蛇身,那是傳說中,伏羲、女媧才有的形貌。
但是在流傳過程中,后人覺得自己的祖先神靈,相貌不該這么猙獰,帶有幾分恐怖色彩。所以他們慢慢地加以改造,使得人文始祖變得正常化。
哪怕成仙,成圣了,還是人的樣子。
所以但凡還保留了,動物擬人的形貌,基本上是比較古老久遠時期的產物。
或者可以追溯到東漢以前……
甚至于先秦時代。
不要以為,在先秦時期,先民沒有涉足海洋。
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實施管仲之策,制霸天下。其中一項政策,就是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
這魚鹽之利中的魚,可不單是河魚,還有海魚。
說明當時,齊國人已經開始,嘗試開發渤海啦。
況且,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歷史。在沒史料記載的年代,恐怕還有更多的古人,慢慢地觀察海洋,探索海洋……
就是這樣,一代代前赴后繼,絡繹不絕,才有了后世的海運、經貿。
但是……
老教授喃聲道:“縱觀古今歷史,沒有這座古城的記載啊。”
在偏僻的海島上,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這也不算奇怪。
畢竟渤海,隸屬太平洋地震帶區域范圍,地震海嘯頻繁。
在古代某年,一場大地震,引發巨大的海嘯,淹沒沖毀了一些島嶼,以至于一些小村莊、部落,葬身于海底,這也不稀奇。
問題在于,海中的古城,規模明顯不小。
盡管沒有徹底挖掘完成,但是察看其中的輪廓,大家就可以知道,這是可以容納萬人以上居住的城池。
萬人聚居,肯定不算村落啦,能夠稱之為邑啦。
在渤海之濱,萬人聚居,算是一方重鎮啦。況且,一方海島,耕種的糧食,也肯定滿足不了內需,肯定要與周邊地區交往。
之后,多多少少,也會留下一些經濟、文化的痕跡。
問題在于,在老教授印象中,他不記得,在渤海中,有類似的史料啊。
“是,我們翻查了許多資料,確實沒有找到,關于這古城的記載。甚至于,一鱗半爪,十分零星的傳說也沒有……”
旁人立即道:“我們懷疑,這是一座……春秋,或東周以前,就沉沒海中的古城。”
其他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主要是,東周時期,筆墨書簡技術,才慢慢走向成熟。
文以載道,先民的思想文化,在碰撞之中,才擦起了絢爛的火花。
大量的文獻資料,才開始在世間流傳開來。
在此之前,文字要么是印在金屬器皿,要么是刻在骨頭龜甲上。
也注定了,受眾小,普及不了。
所以,沒有這座古城的記錄,也可以理解。但是到了東周之后,這么大的古城,還沒有記載,就說不通啦。
這也是為什么,中年人揣測,古城起碼是東周以前的產物。
當然,到底是不是,還有待考古發現……
此時此刻,在海底之中,也有近百潛水員,費力地工作。
海面上,大型施工船上,一條粗長的管道,直接涌入到海底。機械運作下,伴隨著劇烈的轟鳴聲,烏黑的淤泥從寬大的輸泥管中噴薄而出進入納泥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