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一段簡簡單單的劇情,卻演的是惟妙惟肖。
一舉一動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
兩人就在這一小段的包袱里把自己的個人魅力展現的淋漓盡致。
臺下的觀眾也是跟著笑了出來,整個的場面都變得歡快了幾分。
另外一邊,張老和幾個人也站在一起,遠遠的望著臺上的林清風。
“怎么樣,我說他可以撐得住場把!”
張老沖著身邊的幾個人笑著說道:
“不說其他的,就是單單把話筒拿到舞臺最前面的這一個舉動,我覺得就值得讓我保下他了。”
在張老身邊站著的人,也是一群熟悉的面孔。
看著舞臺上的林清風,也是認同的點點頭。
在這諸多的開場里,選哪一個開場都不重要。
其實對于這個大計劃來說,誰先開始,誰后開始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影響。
對大眾的影響。
在開始討論是哪一個曲目開始的時候。
其實大家也都有過一段時間的糾結,是讓哪一個作為開場。
有的覺得,是讓大家最為接受的戲曲先來開場。
這樣的話,觀眾接受度最高,也最讓大家熟悉。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覺得,京劇的受眾還是很少的,這樣的話也很難在第一場就熱鬧起來。
要是有大家沒怎么看過的,比較新奇的東西,
效果的話應該會比京劇要好上很多。
畢竟人們對于新鮮事物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對此,有很多人覺得應該在第一場開幕的時候,先奉上一波少數民族獨有藝術形式。
但是這樣的想法,還是被很多人覺得不妥。
原因很簡單。
審美疲勞。
少主民族歌舞的確是非常的引人注目,但是其中摻雜諸多的少數民族語言,讓人很難完全理解這段歌舞所代表的含義。
在開場的時候就出現這樣的讓大家猜的表演,很難讓大家集中精力。
畢竟這樣的表演,大家是看字幕,還是看演員?
眾說紛紜之中,出現了一個新奇的說法。
要不要第一場的時候,先不做什么歌舞表演。
畢竟,這些比賽開始之前,都已經有助演了。
既然有助演,何必一定要看其他節目呢?
把那個大家特別喜歡的‘民間手工藝’比賽放到第一不是挺好的嗎!
首先來說,這場比賽很親民。
可以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不管是男是女,都對這些東西沒有什么抵抗力。
簡單來說,就只是從網絡上公布出來的那一部分照片效果上,就可以完全的看得出來。
那一天的話題量,直接影響了不知道多少人對傳統手工藝的看法。
完全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這項比賽有多大的期待。
傳統手工藝本身也是最為傳統藝術中,大家比較忽視的一環。
這樣的話,也會讓大家都對傳統藝術有更過的關注。
這樣的提議,自然是收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畢竟在著許多的比賽之中,先來一場火氣并不大的比賽,效果應該會更好一些。
傳統文化嗎,要是一開始就比出來火氣,對后面比賽的人已有影響。
那么。是不是按照當初規定的那樣,進行開場主演。
成了大家新討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