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擦桌子掃地,端茶倒水的,負責票務,我們都行。”
這是他們這幾日天天過來觀察得出的結論。
青云社缺人。
票務和服務員到點了大褂一穿都得上臺。
一個個手忙腳亂的。
他們也不覺得說自己在別處學了一兩年相聲,再來做這些雜活兒掉價。
要知道,能得林清風指點一二,跟他學本事,那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再一個,想要跟著林清風學傳統相聲。
他們也去查了一些資料。
知道在舊社會的園子里,就是沒出師的徒弟要分擔這些活計。
青云社是個傳統劇社,按著老規矩來,他們樂意。
林清風也是被這幫人給鎮住了。
他原本以為,還得好好勸說,才能讓這幫人接受接下來得在劇社做活的事情。
這事兒是老傳統了。
主要其實還是為著讓年輕的演員們能夠在場子里多聽別人使活。
這是讓人時刻處在這樣一個環境里。
放在相聲行當里的術語,這個叫熏。
一般收徒弟,都是先練基本功,然后師父給過活。
活兒過得差不多了,就去園子里熏。
熏個一年半載的,會讓人上臺。
這個不是就能正式開始表演了,只是一個考驗。
有的孩子,在臺下表現得很好,一上臺就怯場,那就得再繼續練。
畢竟劇社是開門做生意,靠這個吃飯的。
你不能拿不過關的本事去糊弄來買票的衣食父母。
但曲協沒有這些規定,只要錢給的夠,當天拜師當天上舞臺。
好在這幾個人來之前都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
也好在寧凱旋在這群人里說話鎮得住場子。
林清風這一個上午,就花在了給寧凱旋等人講授基本功上。
最后到了中午的時候,教了幾人三個繞口令作為練習作業,讓他們先練嘴皮子。
再根據各自的特性,安排了票務主持人服務員的職位。
然后便是吃了午飯,后臺的演員們陸陸續續地來了。
林清風特意沒有多說話,等著看寧凱旋等人自己主動跟演員們自我介紹。
大家都是年輕人,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尤其之前擔任過主持人的周九良,他正好跟寧凱旋同年,兩個人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
周九良原本學的其實是三弦。
他那個三弦師父這輩子除了三弦,最愛的就是聽相聲。
那會兒周九良沒事就被師父領著來青云社。
后來也是林爹跟他師父混熟了,說這孩子不錯,是塊當捧哏的料子。
那三弦師父當場眼睛一亮,壓著周九良就拜了師。
可以說,在寧凱旋這群人來之前,整個后臺,周九良年紀是最小的一個,但卻是基本功最扎實的一個。
畢竟跟著林爹這個師父學完了,回去學了三弦,還有個師父盯著再過一遍。
林清風本來就打算給這幾個年輕人一人找個師兄帶著。
眼看這邊周九良跟寧凱旋已經自動成組了,也就順理成章給人各自分配好。
看著倆倆成雙成對,馬上就進入了你匯報進度,我督促你練習的熱火朝天狀態。
林清風感覺青云社現在可以改名叫學習互助小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