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于謙看完合同推了一把眼鏡,想要發表意見的時候。
就被雙眼放光的林清風一把拉住:
“謙兒哥,我跟你說,我覺得這里這里,這個包袱應該這么弄!”
接二連三地,指了好幾個。
于是剛從大量文字里脫身的于謙,再一次投入了文字的汪洋。
這一次稍微好一點的,就是林清風的鋼筆字寫得極好。
比之打印的宋體字,是一種享受。
兩個人商量著定下了幾個林清風有些猶豫的包袱,以及于謙提出的幾個比較更合適的翻法。
于是原本林清風寫得工整的紙張上,再一次變得凌亂。
對此,林清風倒是很無所謂。
寫本子嘛,基本上沒有不刪改的。
多謄抄幾次,反倒有助于記憶。
雖然其實有系統的幫助,他對于相聲臺詞的記憶能力達到了頂級。
就比如,林清風剛剛心滿意足。
于謙就提出了一個新問題:
“其實角兒,這本子寫的很好。”
“但是有一個問題啊。”
“咱們參加這個比賽,面對的是曲協那幫子人,他們就指著找咱們的錯誤。”
“有些包袱咱們是不是給改改。”
林清風一聽,點了點頭:
“也是。只是這本子寫出來也不容易。”
“要不我們刪改一下,完整版回頭留著在青云社演。”
兩個人達成一致意見,接下來就開始討論另一樁。
還是于謙先開口:
“坦白說,我還是比較看好電視臺。”
倒不是因為電視臺的孟源請他吃飯了。
主要是于謙跟林清風不一樣。
他是土生土長的。
在他這一輩人眼里,電視臺就是最厲害的。
能上電視就很了不起了。
君不見,曲協那幫子人就是因為在電視上混了點兒名聲,就能靠著三段活兒四處演出去賺錢。
他們傳統相聲,正該借著這個機會多上點事,揚眉吐氣。
林清風搖了搖頭:
“謙兒哥,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咱們演出的時候,下面的觀眾,都是年輕人居多。”
這也主要還得歸結于最初那一場大實話。
當時那一場,被胡小團全程直播了。
會愿意看直播的人,都是年輕人。
這一批年輕人,成長的時候,傳統相聲已經銷聲匿跡。
他們都是聽著電視上的新相聲長大。
一直對于相聲很有歧視。
直到青云社的橫空出世,讓他們知道了相聲并不僅僅是電視上演的那樣。
這個世界上還有青云社這么一個地方。
他們也不知道傳統相聲跟電視相聲有什么區別。
他們只知道。
青云社的相聲,好笑,還有好聽的貫口太平歌詞。
比電視上的太有意思了。
啊什么,曲協的人在打壓他們。
那可太不像話了,得買票去支持人家。
就這么在年輕人的口口相傳里,青云社最大的受眾,反而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而這一幫子人,不喜歡看電視,反而熱衷于電子產品。
尤其愛看直播。
這也是讓林清風更加傾向于選擇網絡平臺的原因。
“他們年輕人都不愛看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