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風模仿經理這一口三河縣口音說的極為地道,甚至讓許多三河縣的觀眾都覺得沒他說的標準。
這就是相聲演員的能耐了。
方言在相聲里,是分類在學這一門里。
先不說本身就要求要學個惟妙惟肖,而且相聲還有倒口這一說。
倒口就是說相聲演員在表演的時候,不使用普通話,而是方言。
常見的倒口。活有傳統段子《繞口令》、《找堂會》、《拉洋片》等。
這幾個林清風都會。
再一個,也是系統的幫助。
讓他在使用學這一門技巧的時候,格外的熟料。
臺上林清風已經介紹完了小店的環境,以及角落里推著個大笸籮搖湯圓的倆小伙計。
這事兒還引發了一陣討論。
倒也不是別的。
主要是南北方的差異。
湯圓這東西,有兩個名字,一個叫湯圓,也有叫元宵的。
它在南北兩邊的生產方式還不一樣。
南邊的是包出來的,所以能往里面加餡兒。
什么黑芝麻餡兒、豆沙餡兒。
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肉餡兒湯圓。
北方的湯圓就是像這樣搖出來的,都是實心的。
當然了,就算是北方吃的搖出來的湯圓。
現如今也多數是用機器搖的湯圓。
在一些北方小鎮的超市里,每到正月十來號,就會擺出一個機器,現場搖湯圓。
都是現搖現賣,散裝的,論斤稱。
這種用笸籮搖湯圓,多半只出現在了老一輩人的記憶當中了。
臺上林清風繼續,模仿老人說話:
“啊,你這白煤球是怎么賣的?”
于謙吐槽:
“白煤球?那叫元宵!”
林清風便繼續模仿三河縣口音,這回聲音年輕了一點:
“伙計也說,‘那是元宵,大爺’。”
又改成老年語氣:
“哦,好,有點兒意思,來,過來。”
“把我給叫過來了。‘這就是傳說中的元宵,知道嗎?’”
于謙也使倒口,學那小伙計的語氣:
“啊?連元宵也沒見過?”
活生生仿佛真被這沒見識的爺倆給震撼了似的。
但他沒想到的是,還有更沒見識的。
林清風模仿老爺子:
“這怎么賣這玩意兒?就這么吃啊?”
于謙大驚失色:“生吃啊?!”
林清風繼續學老爺子:
“給我來個醋碟?”
于謙都樂了:“蘸醋嗎那個?沒這么吃的。”
林清風就看著于謙樂:
“掌柜的坐那兒樂,‘大爺您真開玩笑,您都會開車您沒見過這個?我們自個兒弄的,餡兒也好,面也好,您來點兒嘗嘗?’”
“他爸爸就問,‘貴嗎?’”
林清風繼續學三河話:
“您瞧,您吃幾個也是您瞧得起我們。”
于謙豎了個大拇指:“真會說話。”
“先嘗后買!”
緊接著林清風便從三河話切換成老人家模式:
“好!痛快!會說話!先嘗后買,先嘗他一笸籮的!”
于謙道:“嚯,飯量可真不小!”
觀眾已經樂得不行了。
網上也有人忍不住發言:
“笑死我了,這說的是真的還是假的啊?”
“我已經開始緊急查百度于謙他爹叫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