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無法進行債權融資來實現借新還舊,資金鏈就會斷裂,只能靠引進戰投、出讓項目以及重組來尋求活路。
如果沒有國資相助,李氏集團可能被行業龍頭低價重組,否則就極有可能進入清算程序。
只是本地的房地產業務出色的國資房企并不多,根本無力進行收購。
明天航空公司這樣的優質資產早已賣掉,李氏集團所控股的銀行,中小股東為了自身利益空前地團結起來,從而讓李家凡在貸款方面寸步難行。
接著,由于股票質押違約,李氏集團重要的融資伙伴,開始申請股份凍結,這個消息更加打擊了市場本已脆弱的信心。
隨著陳西峰、秦子杰和唐增龍在股票市場毫不留情的打壓,現在多米諾骨牌正在接連倒下,公開市場融資的大門對李氏集團已經緊閉。
緊接著信用評級機構將李氏集團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優先無抵押債券的長期債項評級,均下調至“D”。
D級,在信用級別中,屬于最低一級,往往意味著企業已無信用,瀕臨破產。
這個消息更是讓資本市場的耐心消磨怠盡,李氏集團的股價不斷刷新下限。
由于家族管理模式,在這個多事之秋、風雨飄搖的時期,李氏集團的多位高管先后選擇離職,涉及總裁、首席財務官、副總裁、副董事長等。
要知道,在集團順風順水的時期,這些高管也只是打工者身份,并沒有獲得巨額的回報;現在企業有難了,他們為了回避風險,當然會選擇離開,不可能會選擇共患難。
李振海的身體已經被酒色掏空,根本無法回歸全面管理,于是只能讓李家凡開始集權管理。
李氏集團迎來了以李家凡為核心的新班底,只是對于一家正陷入全面流動性危機的集團公司來說,并不是好消息。
此時開始頻頻接受采訪的李家凡強調,李氏集團的管理,要在保證權威性的前提下,去服務于業務,也就是說在合適的約束下,讓員工放開手腳,去努力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由于前期的囂張和特殊愛好,李家凡已經完全錯失了挽救李氏集團的最好時機,現在就算權力高度集中,也是無能為力了。
最終,李家凡故技重施,走上了一條違法犯罪、不可回頭的融資之路。
他對外推出一個理財項目,承諾年化收益率能夠達到從20%到30%不等,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現在的人經歷過太多的投資理財詐騙事件,凡遇到這類好事,人們第一反映就是會不會上當受騙,為此要是其他集團的理財產品,可能一分錢都吸引不到。
不過,李氏集團不同,他們擁有幾百億的資產是眾所周知的,在當地的公信力很高。
雖然李氏集團已經是風雨飄搖、融資困難,但只限于圈內,普通老百姓并不是非常清楚,再說李氏集團畢竟還沒有進行破產清算,還維持著最基本的運轉。
市民們聽到有這樣的好事,而且是李氏集團的理財產品,許多人都抵不住高息誘惑將錢投了進去。
剛開始的時候,這種理財式的民間集資行為是悄悄進行的,相關部門很難發現,等到有人警覺時,這個集資行為已成一定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