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終究是賭博,不可能永賺不賠,對吧?”說這話的時候,吳明云側頭看著羅子凌,一臉的意味深長,“股市永遠都是牛短熊長,牛市里幾十倍利潤,熊市中幾個月就虧光完全有可能。更何況,我們華夏的股市完全不成熟。”
羅子凌點了點頭:“吳經理這話非常中肯,我完全贊同。”
見羅子凌認同了他的話,吳明云忍不住笑了起來:“所以,我覺得有錢還是投資到其他方面好,股市里放一部分錢,雞蛋么,不能全部放在一個籃子里。”
“怪不得吳經理能混的這么好,原來是投資理念很科學!”羅子凌朝吳明云豎了個大拇指,“愿聽吳經理的建議,希望吳經理能給我指一條明路。”
“房地產!”吳明云很果斷地說出了三個字后,再笑了笑:“不過這投資不是小數目。”
吳明云說出房地產三個字的時候,羅子凌對他的敬佩,馬上就上升了幾個檔次。
1994年建議投資房地產的人,說明其有足夠的眼光。
羅子凌記的,第一輪房地產熱是發生在羊城以南的那個海島上。
1988年,海島成為了華夏最大的經濟特區。昔日闖粵省的景象重現,只不過變成了下海島淘金。大量的人口和資金涌入,房地產成為了投資首選,以至于后來失控,演變為一場瘋狂的投機泡沫。
不止是銀行,國企和民企都參與了這場擊鼓傳花的游戲。
數百億的資金涌入房地產,背后卻可能只是一塊不毛之地、幾張還在設計階段的樓盤圖紙。
600萬人口的海島,最高峰時竟然有著2萬多家房地產公司,平均300多個人就一家。
這是什么樣的情況,大家能想象的出來。
1988年的時候,島上的房價均價也才1350一平方米左右,到了1992年的時候已經高達5000元。
1992年的5000元按購買力計算的話,大概相當于2018年的5萬元。
當時的泡沫有多大一目了然,然而卻阻止不了人性的貪欲,許多人為之瘋狂。
1993年6月,國16條出臺,控制信貸、提高利率、回收違章拆借等措施,海島上的房地產泡沫一下子就被刺穿了。一個由資金杠桿撐起來的樓市泡沫,來得快去得也快。
當時的有接近1.3萬家房地產公司破產,數千家公司攜款潛逃。
最后,留下的是600多棟爛尾樓,18000多公頃的閑置土地,以及占全國10%的庫存量。
狂歡背后總是一片狼藉……
當時更嚴重的情況是,銀行也遇到了麻煩。
當地的農信社壞賬爆發,幾乎陷入連鎖倒閉的困境。
不得已之下,海島發展銀行受命兼并了這些銀行。
本來海島發展銀行自身也受壞賬沖擊,這下子更是加重了負擔,最后央行不得不宣告將其關閉。
時至今日,這仍然是1949年以后華夏唯一一家倒閉的銀行。
1993年南方那個海島上的房地產泡沫悲劇剛剛過去不久,吳明云依然建議投資房地產,羅子凌當然對其高看一等。畢竟,他這個重生者可是親眼目睹過后來華夏房地產的瘋狂。
現在在杭城買一套房,放十幾年后,可能升值幾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