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怪不得韓文遠,別忘了這里是宋代。
雖說趙禎執政的年間,重文輕武,而且科舉制度極具盛行,然而,資料顯示,出身于寒門的能夠科舉
(本章未完,請翻頁)
及第的考生,少之又少。一方面,是經濟條件限制了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書籍這種東西。這也是陸垚弄活字印刷想讓更多人都讀到書的原因,也是蘇軾知道此事之后對陸垚大加贊賞的根本所在。
往往科舉中的者,大多都是官家子弟,再不就是豪門大戶人家的孩子,哪里輪的上這些窮苦百姓呢?
韓文遠曾經也為他們感到惋惜,也曾經有鳴過不平。不過在那之后,韓文遠漸漸發現,僅憑自己,是沒有辦法改變這個現狀的,于是,他選擇了隨波逐流,他慢慢變得和那些人一樣,開始厭惡起了這些百姓,特別是,那些外城的百姓們。
每當他行走于外城的時候,見到那些乞討的百姓,他的選擇不是上前去給上一文錢,而是,避而遠之,繞道而行。
所以,對于陸垚提出的,想要在外城找一些百姓來參賽,韓文遠更多的,是不理解。在他看來,外城的百姓要比內城中的百姓更加的無賴,找他們去參加蹴鞠大賽,很可能是會砸了這次比賽的招牌的。
然而,事態緊急,韓文遠自己這邊也曾經聯系了一些朝中的朋友,效果和韓永合差不多,都是一聽說要跟王達的皇家蹴鞠隊比賽,都是立刻表示了拒絕。
再加上,韓永合這邊也已經同意了陸垚的提議,于是自己也就只能硬著頭皮跟著上了馬車。
三個心思不同的人,就這樣,來到了外城。
要說,這幾個人當中,最為耿直的,那當然是王達了,王達此時是什么想法?那自然是,抓緊找到一個隊伍,管他是什么百姓組成的,還是官員召集的,只要能到時間跟趙禎交差,怎么都好。
于是,王達用最快速度驅使著馬車,不一會兒,三人就已經到了目的地。
陸垚等三人下了車,馬車旁邊不遠處,就看到一群人在一大塊空地上忙碌著。
其他三人都是不知道他們是在干嘛,但是陸垚倒是一眼認出來,那些人當中有幾個熟面孔,正是之前在水泥廠見到過的那些手藝不錯的工人。
看來,他們已經開始建造鳥巢了。
陸垚之所以將召集點選在這里,也是為了讓這些百姓們都看看,這比賽的地點,就在這外城,而且,也是要向他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讓他們信得過自己,才能放心加入到隊伍當中來。
棠溪這邊比陸垚到的早一些,見陸垚到了,便一路小跑過來,對陸垚表示,錢已經就位了,一切準備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