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沈瑜不知道的是,越是文化人罵起架來,那可就越狠。
要是沈瑜當時在辦公室的話,那群談到后來越來越談不攏,本來只是一篇普通文章卻越來越上升高度。
以至于開始考慮往圣與后世的老教授們,義憤填膺得很可能會罵他到自閉。
白倫越教授卻在這場觀點風暴當中,從堅定的反對派變得有點兒墻頭草。
具體來說,是他依舊不贊同沈瑜的文風。
但是卻挺欣賞沈瑜這種追求進步的態度,畢竟第二個版本是肉眼可見的有改進。
或許在他們這些人眼中,這個版本仍舊有許多欠缺。
但是冷靜想想,按照陳尋院長之前說的,沈瑜不過是個高三學生的身份,白倫越又覺得他能夠做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優秀了。
至少他小小年紀就已經寫出了治療文,無數人皓首窮經一輩子,都摸不到那個門檻。
他自個兒手下帶的這些學生們有時候交篇論文,還能夠氣得他半夜三點鐘都睡不著改稿呢。
能夠寫出治療文的更是屈指可數。
這跟這個人的學術涵養有多深無關,更像是一種靈氣,老天爺賞飯吃的那種。
但是話說回來,現在沈瑜寫出來的文章,反對那還是必須反對的。
他看好的是不斷進步的沈瑜以后寫出來的文章,而不是現在寫的這一桶漿糊。
面對自己喜愛的事物的時候,人們往往會有充沛的精力。
喜歡看書的可以熬夜,喜歡打游戲的可以通宵,像他們這種投身于學術的也愿意坐等天亮。
沈瑜籌備了那么久還寫了這么多天的文章,數量不可謂不多,諸位學究們談論這些文章,務實務深不說,大量的爭論也拖慢了進度。
雖說如今有精力補充劑來提高人的身體亢奮能力,不至于讓人困到昏昏欲睡,腦子不太清醒。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模一樣的一個故事講這么多遍,看久了精神上總會覺得有些乏了。
陳尋院長自然也看出了大家的困乏,但是他卻不能這么簡單的就放大家走。
就像文章的每一章最后要設置一個小懸念,勾起讀者讀下一章的興趣一樣。
這會兒他要是不能夠讓大家留下一分心思在這篇稿件上,之后這種困乏的情緒帶回去發酵,往往會給人的潛意識里頭,把這篇文章也當做枯燥無聊的原因之一。
主觀情緒最是影響人的判斷,這對之后的觀點討論可沒好處。
陳尋院長沉吟了會兒,跳過了第二版與第三版文稿之間的修改稿件,直接將第三版文稿發給了在座的老師們。
“都這個點了,我知道大家也都乏了,看完這最后一篇稿子就去休息吧。稿子反正在這兒又不會跑,我們的討論也不會明天就張不了嘴。回去好好消化一下,休息休息更好。”
白倫越精神充沛得很,他這種熬夜霸王,這個點對于他而言根本不在話下。
但是他瞅了一眼旁邊坐著直打瞌睡,眼睛都快睜不開了的教授。
也知道再這么進行下去,哪怕進度有所推進,估計討論質量也會大幅下降。
事倍功半,大家都不愿意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