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齊都笑,周行想想也是,不在多少。周叔見大家覺得可行,也沒啥意見,當即幾個人,就開始商量,何人平地,何人砍樹,何人割草,何時動工。計議定了,當下分頭準備。
三日以后,村中男女老少,只要能搭把手的,都過來幫忙,到底人多力量大,也就兩天,四間一熘茅草屋就改了起來。東頭一間做了周行的起居之處。山里木頭多,周寶他們幾個,給做了床和桌送來,雖然手藝不精,卻是粗重結實。也有人家送了被褥、鍋碗來,看起來也有個居家過日子的樣子。
周行又約了周寶他們幾個,砍了兩個大樹,鋸了板子,拼好了,用木釘釘在墻上,尋了些合適的樹枝,燒成木炭,充作粉筆。教室中,砍了三十來個木墩,擺放了做學生的座位。
這些準備其當,周行開始安排課程,周行覺得,這時代的讀書人,不是詩詞歌賦,就是經史子集,別說現在山里沒有,就是有,學了用處也不大,再說自己還不會作詩呢,怎么教別人呀。還不如自己安排一些既有趣味,又能實用的課來上,即讓孩子們識了字,又能開了眼界。
因此,周行按自己的想法,將課程分為兩種,一是算術,先是加減乘除,然后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然后糅合會計記賬和算盤、簡單的圖形,二是科類,先從三字經和大寫數字學字,然后結合地理歷史學習字,至于古,除了孫子兵法十三篇自己背的還差不離,剩下的也就是一些這個幾句,那個一段,到時候再穿插著教就是了。
到臘月初一,周行早早吃了早飯,換上了周蓉兒新洗過的麻布長袍,到教室門口等著,不多一會,各家的家長,領著孩子們陸續全到了,周行將孩子們領進屋,按高低大小,排了位置,每人發了一段樹枝。孩子們好奇,不知道要學什么,見周行站到前面,都是靜靜的看他。周行看著坐在面前的20多個孩子,在他覺得,這些孩子是不幸,因為這些孩子雖然上了學,但一不會有一手令人稱道的書法,二也學不出人士子的詩詞歌賦,采風流。但是,這些孩子也是幸運的,他們將是第一批能夠看到整個世界的大唐人,一旦走出這個山谷,這些來自后世的知識,將可能讓他們成為一些學科門類的開山宗師。周行眼神迷離,心道:“你們是我教的第一批學生,在這里,你們將學到在這大唐獨一無二的學問,你們將成為大唐朝眼界最寬的人。”
20多個孩子,沒一個吭聲,靜靜的。周行轉過身來,用手中的木炭條,在木板上寫下了四個字:語、算術。
周行回身說道:“我們沒有筆,也沒有紙,但這些不能讓我們不學習,你們手里的樹枝,就是你們的筆,你們面前的空地,就是你們練習的紙。我們就用這最簡陋的條件,學習最高深的學問,成為最聰明的人”
雖然周行自己也是沒有筆和紙,但畢竟教的東西還是剛剛開始,只要上課前,想上一會,應付孩子們還是沒有問題的。
忙碌的日子過的很快,轉眼二十幾天過去,周行就遇到了一個快樂的煩惱。來的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7歲到9歲,不過還有六七個,要大了幾歲。這幾個孩子,不僅歲數大,上課認真還聰明,尤其是周燦的弟弟周輝,今年12,是這幫孩子的頭,人隨了哥哥,很是機靈,學比別的孩子要快的多,也就是用別人一般的時間就學會了,常常催著周行講新的。周行沒有辦法,只好讓周寶周燦他們,又給做了一個書寫板,準備開年之后,按照現代一些偏遠小學的做法,搞復式教學,一個課堂,兩個班,兩個進度,并充滿惡趣味按大小命名:奧數班,重點班。
周行知道數學的重要性,為了以后學習算式的方便,在孩子們開始的時候,直接就把阿拉伯數字給用上了。這點時間,所有的學生,都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寫自己的年歲,還會了80以內的加減法。這些,也都成了孩子們回家炫耀的大事,看著孩子高興的家長們,都跟著高興,也從心里敬重周行。那些孩子,都稱周行先生,而孩子的家長,每一個人稱周行的名字,見面也都是尊稱一聲:“夫子”。也就是周寶他們幾個,還是哥哥弟弟的稱呼。
元旦是一年之首,即使是在這山莊,即使在這亂世,有些籌備也是馬虎不得的,周行自己沒事,也不懂如何操作過年,到臘月二十八,給孩子們算是放假了,待到了三十,家家晚上祭祖,他和周寶倒不好打擾別人,兩個人吃肉喝酒。那周寶原本一人慣了,倒也無所謂,吃過喝過,自去睡了,周行想起原世家中的的老小,兩世相隔,不知如何。心里難過,躲到外面,痛哭一場。稍舒郁悶,才回屋倒頭睡去。
到了次日正旦,兩人剛剛起來,村民帶著孩子,紛紛來向周行拜年,并帶來了家中做好的吃食,看著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和村民和善的目光,周行心里也是自豪,畢竟,自己不再混吃混喝,百無一用。
這個節,是一直要到正月十五的,雖然沒什么太多的花樣,但傳下來的習俗還是要遵守的。孩子們玩的痛快,這幫青年人,則都是聚在周寶家里,年輕人閑不住,彼此較量武藝身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