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必舉為太學生!
僅僅是這一條,就已經足夠很多的年輕人愿意為此賭上一把了!
沒辦法,漢家入仕的途徑,就那么幾條。
一為察舉,一位訾選,一為萌舉。
察舉,誰都知道,這是一條荊棘之路,沒有大智慧大毅力大背景,一般人連玩的資格都沒有!
概因,一郡之地,每年就舉那么幾個人。
而一郡之人,多則百萬,少則十余萬。
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且,察舉的條件非常苛刻。
就以孝廉為例,必須全郡知名,且無疑慮,才可能被舉。
這里的知名,指的是你在孝道和廉潔上的知名……
就算過了郡國這一關,舉入長安。
你還依舊沒有成功……
因為,還有天下一百零三郡的英雄豪杰,正在期待踩著你上位。
察舉制度,艱難無比,坎坷至極。
能走通的,沒有一個是簡單人物!
至于訾選?
就更困難了!
訾選,顧名思義,就是比錢。
別看訾選為吏的基礎很低,三萬錢的家產就可以得到資格了。
然而……
運作、打點、疏通關系、展示能力,最后得到肥差。
這其中要花費的金錢,數以百萬甚至千萬!
當初名臣張釋之靠著訾選為郎,在長安為官,全賴其經商的長兄供養和支持。
而其長兄乃是蜀中大賈,訾產千萬。
即便如此,張釋之也曾向友人吐槽:久宦減仲產,吾欲自免歸。
一個千萬訾產的兄長的家產,都因為其在長安為官,而陷入坐吃山空的地步,令張釋之心生去意。
那還是太宗時的故事。
現在,訾選這條路只會更費錢,而不是相反!
至于萌舉?
好吧,這條路倒是個捷徑。
但你首先得有一個兩千石以上的高官或者關內侯、封君以上爵位的貴族的老爹。
不然,哪來的回哪里去吧!
也正是因出仕之路,艱難無比。
很多郡國的士大夫文人,才會紛紛聚集到長安碰一個運氣。
希冀能得貴人青眼,從此青云直上。
只是,能有這種運氣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多數人,蹉跎長安,白首而歸。
如今,卻又多了一條路。
只需去烏恒之地,為大鴻臚衙門和張蚩尤做事三年。
表現合格,就可以在約滿后,得到一個舉薦入太學的機會。
優異者,更可以得到舉為孝廉、賢良方正乃至于直接為大鴻臚官員、太孫官吏的機會!
僅僅是這個機會,就已經值得無數寒門士子,為之瘋癲了。
更不提,還有俸祿,可以享受四百石官員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