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勝之見到張安世的神色,也湊過去,端詳起地圖,旋即大吃一驚。
作為起于州郡的能吏,暴勝之的腳步曾經踏及大半個中國。
他曾南下奉詔持節,剿滅齊魯燕趙之間的盜匪,順便清理一下那些尸位素餐的昏官。
而眼前這‘大漢一統天下寰宇圖’,至少在齊魯燕趙的政區劃分和州郡地理上是沒有分毫差錯的。
甚至連河流山脈的走向,也與他記憶里的當地地理非常吻合。
換而言之,這事情這個侍中已經獨力完成了?
那還來找張安世做什么?
又何必巧言令色,拉自己上車?
暴勝之內心頓時有些不喜了,心里面覺得,這個張侍中也太看不起自己的人格了吧?
正要發作質問,就聽張安世道:“張侍中,此圖以吾觀之,幾乎沒有什么瑕疵……若獻于君前,必定可令龍顏大悅,侍中何必再來找吾?”
張越聽了,微微一笑,拜道:“令君有所不知,這只是草圖,且只是‘大漢一統寰宇圖’的一個概貌……”
“依長孫之令,全部的‘大漢一統寰宇圖’,當包括天下十三州,四十八郡的詳細概貌,當繪其山川,記其河流走向……”
“如此大事,豈非張令君出手,方可有功成之日?”
“且夫,還有天下州郡地理志,要述天下州郡治下縣鄉之情,錄其風俗、特產,敘其來歷變遷,名其人口戶數,此非張令君不可成矣!”
張安世聽完,終于露出笑容。
這才對嘛!
暴勝之也釋懷的一笑,放下了內心的擔憂。
張越更是長出了一口氣。
漢家的士大夫,是漫長的中國歷史上,自尊心最強的。
不食嗟來之食,不受無功之祿。
受公羊學派思潮的影響,漢室士大夫們甚至認為假若皇帝非理殺臣,臣子是可以復仇的……
直至東漢末年,這個想法依舊根植于士大夫貴族心中。
張越回溯的那場公羊學思想講義,也證明了這一點。
東漢大儒鄭玄,曾經說過:子思云:今之君子,退人若將墜諸淵,無為戎首,不亦善乎。子胥父兄之誅,墜淵不足喻,伐楚使吳首兵,合于子思之言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皇帝在對待大臣時應該以禮相待,倘若在制裁大臣時,使大臣受到‘將墜諸淵’的凌辱,那大臣必定憤恨萬分,他日一定會為了復仇寇首來犯。譬如伍子胥率吳軍破楚,就完全符合子思先生的道義。
所以,漢代大臣愛自殺,不是沒有道理的。
漢臣獲罪自殺,在此時的輿論和士大夫們的三觀來看,有兩個好處。
第一,自殺謝罪,可以使自己免受屈辱,讓家人得以保全。
第二,自殺更可以避免君父一時糊涂,令己身將墜諸淵,防止子孫后代為了自己而向皇室復仇。
這樣就可以完美的避免道德和倫理的困境。
而通常,自殺的大臣,哪怕犯下了滔天大罪,皇帝也會網開一面。
像是當年吳楚七國起兵反叛,楚王劉戊兵敗自殺,他的子孫中那些沒有參與叛亂的人,因此得以免于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