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其他二子……”說到這里,老人微微頓了下,似乎有些難以啟齒,搖著頭道:“不說也罷了……”
張越聽了,也不逼問,因為他能猜到老人其他二子的去處。
左右不過是當游俠,入贅、甚至給人當后父,以及經商這幾個選擇。
大部分的漢室平民家庭的庶子,都只能走這幾條路。
“敢問長者,家里有田幾何?”張越再問道。
“三十畝吧……”老人想了想答道:“此外,還租種了本亭公乘王大郎家的五十畝地……”
張越與劉進聞言,再次對視了一眼。
三十畝?
這是一個標準的漢室貧農的占地面積。
“長者,敢問一歲官府調庸賦稅幾何?”張越再次欠身。
而在他身后,一個隨從正拿著一卷竹簡,記錄著問答內容。
在陽里,不需要去問百姓,因為當地百姓的情況不具備參考價值。
但在榆樹里就不同了,這里的百姓家庭生活,更加貼近真實。
老人聽了,看著張越等人的眼神也有些變了。
他小心翼翼的問道:“貴人是長安來的御史還是緹騎?”
在老者的印象里,長安來的采風士子,哪個不是鼻孔朝天的紈绔子啊?
別說在他面前如此恭謹了,恐怕連看他一眼也是不肯,更別提來調查他的家庭和負擔情況了。
因而,他的臉色竟有些潮紅。
張越見了這個情況,笑著答道:“長者以為是,晚輩等就可以是……”
他與劉進可比御史和緹騎,來頭更大,更嚇人!
他們的報告,最終將直奏君前,說不定可能上到朝堂作為議論的范本。
老人聽了,激動萬分的起身,對著長安方向哭著磕頭道:“蒼天有眼啊,圣天子沒有遺忘我們啊!”
張越的間接承認,讓他聯想起了他小時候聽說的一些傳說。
那時,漢家天子四時派遣使者,下到基層,查問民間疾苦,使者以聞,具奏君前。
特別是太宗皇帝在位時,曾經一歲四問天下百姓疾苦。
聞得民間艱苦,于是綽然淚下,下詔詔免天下田賦,無出徭役租稅。
而近幾十年,長安來的御史和緹騎的身影漸漸稀疏了。
偶有下來的,也是走走過場。
這讓很多人都很失望。
但,劉氏施恩百年,在基層的民心依然不可動搖。
像是王富貴,聞得張越與劉進可能是長安來的御史,馬上就感激的向長安方向磕頭謝恩,以為自己有救了。
這就是民心!
不止張越,劉進見了也很感動,連忙扶起老人,道:“長者不必如此,只需如實回答晚輩等人的問題就可以了……”
對方激動過后,也冷靜了下來,對張越和劉進,深深一拜,道:“請兩位貴人務必轉告圣天子,生民艱苦,百姓難活啊!”
說著,他就將他的家庭每歲需要繳納的各種稅款和雜稅和盤而出。
張越與劉進聽得毛骨悚然,如坐針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