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將所有圖錄看完,非常滿意。
這些地圖和相關的水經圖,詳細到讓他根本挑不出毛病。
對于劉進這次的表現,更是滿意到幾乎不能再滿意了。
孫子終于長大了!
一時間,他內心真是百感交集,有些說不出話來。
他求了一輩子的仙,到現在,差不多也是死心了。
在長生無望的情況下,他不得不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秦始皇死后,二世和趙高李斯就將偌大的秦帝國搞得崩潰,秦國宗廟社稷盡數傾覆的下場,過去可還不過百年。
而這正是他最恐懼的事情。
如今,劉進開始成長,并且開始在小留候輔佐下,學會了怎么處理政務。
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他本該很滿足了。
但,人就是這樣,得到了就會想要更多。
“除了水利工程,進兒與張侍中,可還有其他對策?”天子微笑著問道。
“有之……”劉進拜道:“張侍中與孫臣商議過了,新豐的問題,在于小民勢弱,不足以抗衡豪強,所以張侍中提議,在新豐選擇一鄉,恢復先王的官社之制……”
說著,劉進就將張越提出并與眾人商議過后的鄉社制度講了一遍,又將整理出來的有關鄉社制度的奏疏,呈遞給了天子。
天子聽著不時點頭,這鄉社制度,哪怕在他看來,也算是比較成熟了。
各亭里各選一到六名鄉正彈,以及鄉正彈的限定條件,這樣的設計,幾乎讓他拍案擊節。
如此一來,地方百姓與豪強官府之間就有了緩沖,各自矛盾可以得到緩解。
更妙的是,由于限定了鄉正彈必須從年紀在五十五歲以上的退伍軍人或者致仕官吏之中選擇。
大漢帝國的統治,將因此穩固許多。
特別是軍方,將因此對漢室更加忠誠。
再看劉進呈遞的奏疏,天子就更歡喜了。
尤其是奏疏上那一句點題的話——使富者不獨逸樂,而貧者不獨勞苦。
簡直就是完美的政治宣言。
讓他看的心里癢癢的,幾乎想要拿來將之放到自己明歲歲首布告天下的詔書之中去。
合上奏疏,天子壓抑住內心的歡喜,問道:“為何只選一鄉行此鄉社之制?”
張越聞言,馬上拜道:“陛下……這是臣的愚見……臣愚鈍,不明大義,只是單純的覺得,這鄉社之制,干系重大,需得徐徐試之,見其善而從之,見其惡而罷之,待驗證數載,沒有大患,再將之推及全縣……”
“哦……”天子聽著,看了張越一眼。
這個小留候啊,什么都好,就是膽子太小,魄力太小了。
做事情總喜歡先試試。
在他看來,哪里需要這么麻煩?
就聽著張越又道:“況且,鄉社之制,雖是先王舊制,但終究乃是改良之制,從前并無人如此做過,缺乏對比,也缺乏熟悉協調和管理的良吏,故先擇一鄉以試之,既是試錯,也是為將來培養人才,儲備官吏……”
聽到這里,天子才滿意起來。
這還差不多!
張越卻是接著說道:“臣與長孫殿下及諸大臣,商議過了,皆以為,新豐最大的弊端,在于豪強地主士族蓄奴成風……”